福建天游峰的导游词怎么写?( 六 )


铁象岩左边这座山峰,就是我们在竹筏上看至的晒布,请大家注意看,在晒布岩的岩壁中间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相传这是仙人留下的,故晒布岩又称“仙掌峰” 。晒布岩由于流水长年冲刷的结果,岩壁上布满了数以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轨迹 。每当西斜的阳光照到壁上,更见得条缕分明 。俯视溪中,但见影浸水底,随波晃漾,恍如无数条流动的黑蛇白蛇,从溪底直往下窜 。若逢雨天,雨水从岩顶顺着直溜溜的轨迹飞泻直下,仿佛素练悬而未决天,万千银龙飞舞,堪称奇景 。关于晒布岩和仙掌峰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很早以前,天宫的织女每天都背着锦囊,唱着歌儿去采集五彩云锦 。这些云锦配上一缕缕金丝银线,织成一匹匹绫罗绸缎,献给王母娘娘 。一天清晨,负责运送的挑担的挑担大脚仙,挑着织女织好的一担帛锦,踏着云路途经武夷山云窝时,不经意往下一看,顿时被“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了 。他便放下锦担去游玩 。等他听到天宫的鼓声时,才想起锦担,一看,糟啦,绫罗绸缎已被打湿了,他怕王母娘娘责怪,于是,就把一匹匹的帛锦抖开,晒在大岩壁上;可是锦缎太长,一直垂到六曲溪边,皱巴巴的不平整,他又扯又拉,直到把一担绫缎抚的平平整整 。几番辛劳,大脚仙已困顿不堪,寻到一阴凉处便呼呼大睡 。一常见醒来,日头已经西斜 。他起身一瞧,眼前一片金辉,光芒四射 。原来这是绫缎在阳光下熠熠闪亮,衬得碧水丹山更加旖旎 。大脚仙用手一摸,岩壁上烫热炙人,他慌了,急忙去收布 。然而,那一条条绫缎已熔进了光滑的石壁中,连大脚仙按布的仙掌也永远嵌进了岩壁上 。“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葱积绿苔 。”说的就是仙掌峰的景致 。
请大家注意看,前面这块壁上刻有“伏虎”二字 。题刻的作者系幼溪草庐的主人陈省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陈省因与宰相张居正政见不一而受到排挤 。皇上虽数赐,但他仍然辞职荣归入闽 。深厚感情感怀才不遇,卜筑武夷山中 。适云窝有一岩石状如蹲虎,便勒石“伏虎”二字,意在他如一只蹲伏在武夷山中的老虎,企盼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展宏图 。伏虎岩右边这一竹丛,就是郭沫若先生在游武夷诗中提到的方竹 。这种竹看似圆,摸去却是四方的,十分奇特 。不信,大家可以来摸摸 。从伏虎岩前的石径登上,便可看到一道石门,门额上刻有“峥嵘深锁”四字 。进石门,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这就是素有产茶“甲于武夷”之称的茶洞 。从洞中放眼眺望接笋峰、隐屏峰、清隐岩、天游峰、仙掌峰,以及远在三曲的仙游岩,峭壁耸立的危崖,就象一堵堵高大的城墙,把它团团围住,唯一的通道,就是西边的一条岩罅 。人在面积不过六七亩的洞中,有如陷入井底一样,抬头仰视,仅见青天一围 。正如徐霞客在《武夷山游记》中写道:“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矫也 。”所以,历代都有文人墨客在洞内卜筑隐居,如宋刘衡的小隐居,明李钟鼎的煮霞居,清董茂勋的留云书屋等 。如今这些古老的建筑,大都不见踪迹,唯猖狂留下的董茂勋留云书屋的旧址 。茶洞最北面这个潭,称“仙浴潭”,从天游峰奇峰跌落下来的雪花泉 就汇集在这里 。相传该潭曾有仙女在此沐浴,故名 。大家请看,南面这条通往隐屏峰的石径,在距我们所处位置的十余米处,有一石门,门额上刻有“留云书屋”四字,这就是董茂勋卜筑的留云书屋的旧址 。二百多年前,《武夷山志》作者攻天工就是在其父董茂勋留云书屋中完成了二十四卷《武夷山志》的编 工作,为武夷山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穿石门,过“鸡胸”、“龙脊”,可见岩壁上有“仙凡界”题刻,意思是这里是人间与仙境的分界线,只有有胆有识敢过武夷山险径——“鸡胸”、“龙脊”的人,才能步入顶峰仙境 。立于峰尖这座亭叫“仙弈亭” 。再往上攀登数十米,便到隐屏峰顶 。峰顶原有清真道院,建于明万历三年(1577年),今废 。自巅南下,半壁有洞,名“南溟靖” 。明道人刘端阳藏蜕于此,至今仍有石冢蜃坛 。各位朋友,请大家做好登山准备,现在我们开始攀登天游峰 。从茶洞到天游峰一览台共有八百多级石阶,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边登边数,看谁数的数字最精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