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观后感|电影《攀登者》观后感

攀登者观后感(电影《攀登者》观后感)
电影《攀登者》选择在国庆期间上映,它的最大主题一定与"爱国主义"相关 。我不喜欢谈论这个话题,但这个电影我是真的喜欢,别人的批评就让他去吧 。在讨论之前,首先,我必须大声喊出:我是中国人,我自然爱国,我在这个背景下长大,她支持我学习成长,不管在哪也得知道感恩与回报 。
出国留学几年,恍惚于里外不是"家" 。模糊的归属感让一个萝卜一直在找一个合适的坑,这是一个现在进行时 。感受到的文化差异,存在于每件事的思想、行为背后 。最无法控制的是,潜移默化中"我"的一些部分被改变了,比如:父母无法理解我早上吃碗热干面,还必须来杯咖啡 。这还只是"形"上的 。如果不是换国家,只是换个国内城市,人们是不会上升到展开一段耐人寻味地微妙对话时,夹杂不知是试探还是鄙夷还是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语气,谈论关于国内与国外的问题 。
步履艰难,稍有言语不慎,稍有......不敢想,不愿想......
攀登者观后感|电影《攀登者》观后感



《攀登者》主要讲述了在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因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而不被世界承认 。15年后,中国重组登山队再次挑战登顶成功,并测量公布了珠峰的最新准确高度 。
导演是出生于60年代的香港人李仁港,我喜欢他的展现手法 。千篇一律的爱国主义题材,对当代主流年龄段的人们,已经有些麻木 。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从小被要求学习的内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复习,概念套概念,故事套故事,你说上句,我接下句 。有时我会困惑,具有爱国主义意味的影视泪点,以及观看时脖子下方带有的阻碍酸涩感,还有最终释放压抑时的畅快,靠的是潜意识里根深蒂固地学习内容,从而引起的某种意义上的幻想共鸣 。问题在,我们没有真实感受过国家艰难,经历和历史故事还是有距离的 。
父母对国家的感情,父母的父母对国家的感情,与我们对国家的感情显然不同 。亲眼见到国家渐渐走向强大,他们切身作为一员感动,心中经历与如今交织,内部情感复杂,牛奶兑咖啡,丝丝缕缕渐进形成纠缠 。这样所产生的情绪,我们无法体会 。在课堂上讲着课的方五洲,面对学生略带冒犯的提问,他会怎么想?看到自己与队友用生命攀登,千辛万苦站到高峰带回的化石,被学生随意碰掉摔坏,手捧两半时,他又会怎么做?导演没有让他去辩解、指责,时间不断向后走,所有人经历过的光阴不可被复制,彼此不理解也是常态 。
与内敛保守的方五洲不同,曲松林具有冒险精神,他恨被方所救,已经付出如此代价,却让中国和队员一起承担了百思特网15年的"不被承认" 。起初,他不理解在以秒计算的生命里,作这种选择的意义 。他最切实的经历是十几年来的一切,回顾过去,他更希望那一刻队长的选择是一台机器,而不是队友生命 。他严格教导李国梁,灌输了多年懊悔下总结出的宗旨——保护摄影机 。李确实完成了前辈交给他的任务,曲松林却后悔了 。拖着尸体一瘸一拐回来的他谈及责任,不再贸然让突击队队员前进,优先考虑生命安全 。在经历了相似于方五洲的时间,他也懂得了方五洲当年的选择 。

【攀登者观后感|电影《攀登者》观后感】

这里是我记忆深刻的一点,身边热乎乎的人的联系被加深,不再仅限于将所有感情归于一个大主题 。比起听训大道理,人情味更令人动容 。再比起这个,更想假设的是如果这是一个循环,曲松林会不会一次又一次的后悔 。毕竟,这是一个无法两全的选择 。
人的矛盾感,是我热爱的部分,纠结的过程是在考虑哪百思特网个更值得,值不值得衡量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以及预测它们对自己利益的未来影响 。在不得已做选择的情况下,摇摆停留地一点点时间,很动人 。
电影时长有限,导演想表达的内容却很丰富,加上出场演员也很多,导致有些角色行为过渡没有很自然,虽然有一点点尴尬,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影片中有一点很奇妙——情节推动靠的是感情线,感情可以有其他考虑,只不过导演恰好选择了爱情 。选择讲述爱情线是一个较为妥当的商业选择,容易引起更多人共鸣、平衡了女演员和男演员、女性观众和男性观众、代表自然的磅礴大气音乐下穿插着代表爱情细腻忧郁的旋律与之对比,更加能渲染出大众眼泪 。更奇妙的一点是,在爱国题材下,感情线却可以与之齐平 。对祖国的感情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仔细刻画了个人追求,这难道不是真正符合当代人的爱国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