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发展史( 六 )


即苏轼和苏轼,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 。
到宋末,有文天祥、汪元量 。
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元好问 。
元代出现了散曲 。
前期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后期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 。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代表作 。
明初,高启、刘基等人的诗歌较有社会现实内容,但接着兴起以朝廷辅弼大臣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歌功颂德,空廓浮泛 。
明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先后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模拟,受到有识者的批评 。
先有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矫之,继有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极大地冲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 。
稍后的“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与“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诗风 。
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 。
钱谦益、吴伟业等在清初诗坛影响很大 。
王士祯提倡“神韵”说,成为当时诗坛领袖 。
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盛极一时,影响到诗坛,远离现实、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唯郑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较有特色 。
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龚自珍以诗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报国大志,成为近代诗歌史上开一代风气的第一位大诗人,赢得了“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称誉 。
词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 。
中唐之后文人填词者渐多,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在作诗之余间或作词 。
晚唐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他确立了词体规范,开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鼻祖” 。
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问世 。
西蜀韦庄名列花间,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以清丽疏朗见长 。
南唐冯延巳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开北宋一代风气”(王国维语) 。
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以词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和真实性情,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不事雕饰,缘情而行,语言朴素自然而又流转如珠,王国维评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土大夫之词 。
” 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
宋初词家如晏殊、欧阳修等,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词风,写的多半是个人的离愁别绪 。
范仲淹词中的某些词作开始呈现境界开阔、格调苍凉的风格,给宋初时期的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
同时期的柳永对宋词进行了第一次革新,创制并写作了大量的慢词,以写相思旅愁见长,多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语言俚俗,富于平民色彩,产生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 。
词至苏轼而又一变,苏轼打破诗词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
中国诗歌的发展与演变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出它主要历经了从二言到四言,到骚体楚辞,到五言七言已经及杂言,到前格律诗,到最终形成的格律诗 。
(包括古白话诗,以及词,散曲,和新诗,本文不作深究)这十一种主要形式 。
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 。
在古代文学的河流里追本溯源,诗歌恐怕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
如果从鲁迅所说的“杭育杭育”派的原始诗歌开始算起,那么,诗歌的历史也就几乎等同于人类语言的历史 。
流传至今的《弹歌》就是远古时候最美的诗歌 。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
相传黄帝所作的《弹歌》就是典型的二言诗,短短八个字概括了从制作工具到猎取动物的整个过程 。
实际上就是二言古谣,也可称为原始歌谣,远古歌谣,太古歌谣或上古歌谣等等 。
《礼记》和《易经》等古籍中也有类似的作品 。

【中国诗歌发展史】

这类诗歌的基本形式就是歌谣,它产生与先民的集体生活密切相关,他们通过歌谣来传授生产技能,协调劳动节奏,表达内心感受,娱乐群体生活等等 。
清代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收录了许多远古和上古时代的歌谣,如:《尧戒》:战战栗栗,日谨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