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的发展( 四 )


在宋金对峙、政局相对稳定的南宋后期 , 出现了以姜夔、吴文英、史达祖、张炎、王沂孙等为代表的格律词派 。其中突出者要数姜夔、吴文英 , 他们同是宗法周邦彦 , 但姜词清空骚雅 , 吴词工致密丽 。
词至元明走向衰落 , 在清代呈中兴气象 。清初 , 陈维崧效法苏、辛之豪放 , 开“阳羡词派”;朱彝尊推崇姜、张之清空 , 开“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善作小令 , 长于白描 , 以情取胜 , 风调酷似后主李煜 。清中叶后 , 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纠浙派之偏 , 论词主比兴寄托 , 重视词的社会作用 , 其影响直达近代 。
谈谈古典诗词对当代人或当代社会意义和价值 。
古典诗词的确是我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 , 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 值得每个诗歌爱好者研究和学习 。
即使是外国文学家 , 也曾从中华古典诗词中汲取过丰富营养 。
埃兹拉·庞德是意象派的鼻祖 , 开英美诗歌意象派风气之先 。
他青年时代就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 , 并大为推崇 , 曾将陶渊明、李白、李清照等诗词大家的作品译成英文 , 在西方诗歌界颇有影响 。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 大胆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赋、比、兴的手法 , 从而极大地开拓了西方诗歌的创作领域 。
我举出这个例子想说的是 , 我们从古典诗词中主要学习什么 , 是学内容还是学形式?是学平仄格律还是学构思立意及表现手法的运用?我认为现代诗歌爱好者应多借鉴和吸收古典诗词中优秀的内核 , 而不是要每个诗人都必须写好古典诗词 。
当然对诗词爱好者来说 , 你大可以深入学习 。
写得一手好的诗词 , 并怡然其中 , 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
毛泽东古典诗词功夫可谓一流 , 但他曾教育年轻人说:“没必要 , 最好不要学写古体” 。
我引用这句话 , 并不是说我反对大家学写古典诗词 , 而是说我更提倡现代人写现代诗 , 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语言环境中 。
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白话文的基础 , 也使诗人们完成了写作方式的转换和语境的转变 , 古典诗词沦为少数人的爱好是必然的 , 不可能复兴到大众化的地步 。
我们没有要求古代诗人写出现代诗歌 , 也就无须嘲笑现代诗人写不出古典诗词 。
当代人写的古典诗词 , 有很多是一种模仿 , 带着一点矫情和虚拟的味道 。
看到落花必定愁苦 , 逢到分别必写柳枝 , 较难写出超越古人的新意来 。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确是一些人的写照 。
对有的诗友的诗论 , 我勉强读一半就不忍卒读 , 那种食古不化的顽固心态让人无法忍受 , 对古典诗词的平仄格律的过分强调只能使诗歌失去内容上的魅力 。
你生活在现代语的规范中 , 无论你怎么努力怎么刻苦 , 你的成就也不可能超过古人 。
有诗友拿古人的诗与用现代语翻译出的白话诗进行比较 , 看谁更精炼?几乎让我当场酸掉两颗好牙 , 这样的比较没有丝毫意义 。
下面我也谈谈诗歌的音乐性和诗歌的创新问题 。
最早的时候 , 古人写诗是为了能唱 , 能边唱边舞 , 《诗经》、汉乐府、唐宋诗词及元曲等都曾经可以配乐歌唱 。
这就要求诗词中的字或者词的音调能与音乐的节拍相谐 , 要求诗词作者必须讲究字词的推敲 , 平仄的选用、句子的工整 , 并规定了较为严格的词牌曲调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外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互通 , 诗与歌逐渐分离 , 也就是说诗词与音乐逐渐相分离 , 但诗仍保留了一些音乐的节奏和音调等特征 , 辛弃疾和苏轼就已适度冲破了格律的严格限制和束缚 , 写出了不少传诵千古的名篇 。
在现代社会 , 除了歌词 , 诗歌与音乐已彻底分离 , 平仄格律的运用只不过能使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 , 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 但对诗歌本身的内容并无什么特别帮助 。
再说了 , 从古代到今天 , 汉语的发声和音调都发生了重大的流变 , 古典诗词面临的其实是一个两难处境 , 生存还是灭亡?是每一个古典诗词爱好者应该思考的重大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