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120字的古诗( 三 )


应共冤魂语 , 投诗赠汨罗 。
戏为六绝句 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 , 凌云健笔意纵横 。
今人嗤点流传赋 , 不觉前贤畏后生 。
杨王卢骆当时体 , 轻薄为文哂未休 。
尔曹身与名俱灭 , 不废江河万古流 。
纵使卢王操翰墨 , 劣于汉魏近风骚 。
龙文虎脊皆君驭 , 历块过都见尔曹 。
...
请你写一段关于"雨"的文字,要求恰当引用古诗词,150字 透过绵柔的雨丝织就的如烟的春纱 , 我望着那些打着伞、匆匆避雨的行人 , 不由得想到:为什么要躲藏呢?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 让我们的身心一起来感受这春雨带来的清凉吧 。
于是 , 我收起伞 , 走进雨中 , 细小的雨滴打在身上 , 一点也不觉得冷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只有一种亲切、清新的感觉 。
保护汉字,弘扬名族传统文化的作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 博大精深 , 而记录这些遥远而美好内容的载体 , 非汉字而何?汉字是时代的见证 , 它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 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 。
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 , 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
. 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 , 也不仅是一种工具 , 在笔画的组合中 , 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 , 汉字 了交际职能 , 而且它具有超越方言的特点 , 因而有利于 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
如果我们从更深一层的视野去看由汉字衍生出来的文化领域 , 小自书法、篆刻 , 大至诗歌、戏曲、小说等文学形式 , 它们从不受任何方言的阻碍 , 盲接融入到人民的生活当中 。
所以 , 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汉字是维护民族统一的最大功臣 。
不仅对我国 , 汉字在历史上也曾经对周边国家(日本、韩国)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 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 。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各 当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 , 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 。
汉 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 , 与祖国传统文化密不 可分 , 因此 , 继承和发扬甚至研究传统文化就不能不从 汉字入手 。
一、汉字与历史 国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 , 当年的汉字文化圈也开 始出现了新一轮的汉语热 。
近年来 , 全球各地方兴未艾的“汉语热'等}面而来 , 汉字 , 是{己录汉语的文字系统 , 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 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 载负了光辉灿烂的 全世界看到了古老儒家文化散发的深厚魅力 。
在这种 大背景下 , 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承汉语教学的载体 , 以圣人“孔子”为名、回归中华文化主流的“孔子学院”应运 中华文明 。
狭义地兑 , 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 , 它是汉 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 拥有三干四百多年的历史 。
汉字不仅记录了历史 , 更对民族的统一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 , 汉字作为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位 , 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 , 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 。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 , 派李斯整理小篆 , 统一了文字 , “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 。
尽管汉语各地方言发音差异很大 , 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 , 减少了方言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 , 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 。
之后虽屡经战乱与朝代更替 , 但中华文明却未能割断 , 汉字沿着发展演变的道 而生 。
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 , 2004年11月21日 , 全球 第—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成立 。
截至目前 , 全世界已有81个国家建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所孔子课堂 。
200s年 , 孔子学院和孑L子课堂注册学员13万人 , 举办 各种文化交流活动2000多场次 , 140多万人参加 。
汉文化除了有极强的吸引力与融合力外 , 另一个特质是 , 它的传播不是靠强行灌输式的 , 也不是宗教膜 拜式的 , 而是基于对人类心灵的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