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手作文怎么写?( 六 )


母亲的手能干 , 田里犁耙轳辘 , 上岭作柴 , 家里蒸酒做粄作豆腐 , 洗衫烫衣缝缝补补 , 无一不能 。但母亲却有两件事不做:一是纳鞋底做布鞋 , 二是逢年过节从不下厨房 。
小时候 , 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 物资匮乏 , 几乎没有家庭能买得起胶鞋 , 皮鞋更是只有工作干部同志哥才有权有钱穿 。我们农村乡下人能有一双布鞋过冬就已经是十分的奢侈了 。因此 , 每到秋天 , 就有人开始“晒布骨”;首先 , 把一爿门板卸下来洗干净 , 熬好浓浓的米浆 , 在门板上涂一层 , 再把自家的或讨来的破布铺上铺实 , 晾干 , 再涂浆铺布 , 如此反复铺上十层左右 。冬日农闲时或雨天不出工 , 晡娘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凑在一起 , 纳起鞋底做起鞋来 , 那苎麻绳和鞋底摩擦时发出的“索索”声此起彼伏 , 煞是好听 。但在这群人 , 从来不会有母亲的身影 。每当看到人家的小孩穿着刮新的布鞋 , 心里羡慕死了 , 因为我脚上穿的永远是哥哥们穿不着传下来给我的旧鞋子 。其实 , 现在想起来 , 那不是母亲不会做 , 而是实在没有多余的布可供利用 。母亲不下厨房原因很简单 , 因为父亲的手艺不错 。
孩提时怕母亲 , 怕那双手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在自己身上 。但每每我总是喜欢偎依她身上 , 让那双手给我掏耳朵 , 此时 , 母亲的手是那么的温柔 , 那么的轻巧;或者 , 她会轻轻拍着我 , 哼唱着客家山歌小调 , 这种温馨的情景至今还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 成为永恒的挥之不去的记忆!
后来 , 长大了 , 羽翼逐渐丰满 , 身体就离母亲越来越远了 。母亲的手不再打我 , 而我也远在千里之外的泉州 , 时不时体味母亲的手落在身上的滋味 。
前几年 , 小弟弟结婚在厦门办酒席 , 母亲高兴 , 提前几天就去了厦门;我因工作原因 , 在他举办婚礼的当日中午才驱车前往 , 那时刚买新车 , 驾驶技术不过硬 , 在同安马巷出了点小意外 , 把我吓得不轻 。等处理完事情赶到厦门时 , 弟弟的婚礼已经开始了;母亲一看到我 , 立即从主宾席冲到我面前 , 她那略显佝偻的身躯此时显得那样的灵巧 , 迅速穿过拥挤的人群 , 紧紧抓住我的手 , 不时抚摸着 , 上上下下看着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看着母亲的眼神 , 我的鼻子一下子就酸了 , 眼里满含泪水 。母亲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 , 仿佛要把我受的委屈和不幸通过这双坚强的手引到自己身上 , 帮我化解和承担 。我忍住泪水 , 强装笑脸 , 母亲确认我安然无恙 , 才松了一口气 , 说了一句:“阿弥陀佛!菩萨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