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食物读后感

看到这书的名字 , 对我而言 , 必定索然无味 。但是 , 像汪曾祺这样的文学家原来也写吃的东西哇?凭着这一点点的好奇 , 我还是翻开了书页 , 不一会儿便找到了答案:“总之 ,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 ,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 都去尝尝 。对食物如此 , 对文化也是这样 。”仅凭着这一两页的文字 , 我就对汪曾祺这位学者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写我们知道的烹大虾、烤全羊、油炸辣椒拌饭 , 也写凉拌元妥、油饼就蒜……引人入胜 。我开始认真看这本散文集 。
汪曾祺介绍食物 , 也穿插着介绍经历的往事、文化、名人和文学 , 还从许许多多小事中寻找出生活的真谛 。他写老北京卖豆汁儿的摊子里咸菜不要钱 , 一位保定人坐下要了一碗咸菜;写自己在王二的摊子上花二十文钱买一小包炒豌豆 , 撒上点盐 , 走到家门口也就吃完了;写有人家将煮熟的大粒蚕豆用线串成佛珠给孩子挂在脖子上 , 一颗颗剥着吃;写映时春饭店里能干的堂倌 , 点菜、上菜、结账算钱 , 全部由他一人来管 , 一刻不停 , 头脑却清晰灵敏;写缅甸人卖饵丝 , 紧挨着国界线 , 这边递过去人民币 , 缅甸女孩递来饵丝……很有意思 。我觉得我们也应该这样 , 不错过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 , 去寻找生活中有趣的一面 。
他写到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时 , 说自己发现了马铃薯两种不同的花香 , 对着马铃薯画画 , 到山上烤蝈蝈吃 , 让我感慨深刻:一个人 , 远离了家人和故友 , 独自生活在荒凉的绝塞 , 也能够乐观地生活 , 这样的'人心胸是多么的开阔呀!他写自己坐在街边滩头的矮脚长凳上 , 要一碗老豆腐 , 就半斤旋烙的大饼 , 夹一个薄脆 , 吃得香喷喷的 。在摊头吃饭说明他当时并没有什么钱 , 但也能想办法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
这本书中许多细节 , 也足足能够说明他学问钻研得很深 , 还博览古书 。他写葵就写了一个章节 。从《十五从军征》中的句子“采葵持做羹”中提问:葵怎么能做羹呢?然后找了许多书 , 最后才知道以前所说的葵就是现在的东建菜!他写鲤鱼时 , 说写《水浒传》的施耐庵和罗贯中吃鲤鱼是外行 , 因为最好的鲤鱼是三斤左右的 , 吴用要吃十四五斤的鱼 , 太重了不好吃了 。这么厚的《水浒传》 , 汪曾祺老先生真是看得细致 , 并且敢于批判别人的不足 。“我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 , 口味要杂一点 , 不要偏食 。不要对自己没有看过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 。不要像我的那位同乡一样 , 问道:‘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我希望他们能习惯类似苦瓜的作品 , 能吃出一点味道来 。”“有些人总想把自己的一套强加于人 , 不独文化 。比如文学 , 就不必要求大家都写‘主旋律’ 。”……从很多地方都可见 , 他在活中食物比别人尝得多 , 在写作中主题比别人新鲜;也敢于批判 , 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谈吐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