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的学习总结( 五 )


二、关注幼儿的需要,拓展环境教育资源 。
我园的共同性课程的基本内容都选自于新教材,根据新教材提供的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呈现 。在实践新教材的同时,我们发现教材有许多的局限性,往往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因资源和相应的配套用具、教材缺乏,容易使主题无法拓展 。“生活即教育”,我们及时将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进行选择,在基本经验和教材同整的基础上有效利用资源,特别是将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资源进行汇总、整合,因地制宜地建构体现双重功能的课程类型 。如农村的田野中的红薯、土豆等植物;泥土中的蚯蚓、昆虫;街道边的树木、花草;生活中人们的生活居住、风俗;四季的变化、气候等等都是环境资源拓展的空间 。
选择、编排的教育内容,还要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贴近幼儿的实际 。我们的幼儿都来自农村,农村的孩子由于受社会、家庭、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对事物的关心、探索和热爱也都从身边所熟悉的事物起 。因此我们在考虑选择、编排的教育内容时,尽可能地从孩子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生成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判断生成活动的价值,及时予以支持和提升 。尤其是重视幼儿生成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把握教育时机,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和教育行为 。将视野转向孩子,将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
三、关注幼儿的需要,把环境还给每个孩子 。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提出了以素质教育的启蒙目标,突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课程实施的中心环境是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积极的、支持性的环境,把环境还给孩子 。在研讨与实践中我们感到:
首先,赋予环境创设新的内涵 。我们的问题是如何让幼儿积极地与周围环境产生互动?《规程》试点以来,我们不断接受和尝试让“墙壁会说话”,运用农村的乡土材料师生共同创设环境 。随着对新纲要认识的不断加深,新的理念在不断地冲击着我们,我们开始用整合的教育思想来重新审视环境布置所呈现的内容,我们更关注孩子的兴趣和要求,更关注时代的特征 。基于这种思想,环境创设中更多产生了属于孩子们的“环境”,这些内容不仅满足了幼儿好摹仿的特点,更有利于探索型主题的开展,同时也吸引了家长的积极参与,促进了幼儿经验、社会知识、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均衡发展 。
其次,瑞吉欧式的幼儿材料区的创设 。由教师根据探索的主题创设特定的探索环境,引发幼儿与环境发生关系,使静止的环境“活动起来”,使环境产生教育价值,让“人”环境与“物”环境相呼应起来 。我们幼儿园受“瑞吉欧”理念的启发,在园内创设了一个真正属于幼儿的材料区 。幼儿园每天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操作材料,这样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了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为幼儿所用 。材料区的创设大大满足了幼儿对“探索型主题”的深入研究,不必再为收集材料而烦恼了 。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教师们加强了社区与家长的联系,从而得到了社会与家长的帮助和支持 。更营造了乡土材料应用的大教育环境,形成了实施乡土教育齐抓的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