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课本第四课古诗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天净沙·秋思》
元代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初一语文书课外的后四首古诗是什么? 1.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
2.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4. 《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
初一语文上册课本第四课古诗

初一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提这个问题的小孩,真的很懒哦~至少你也把想赏析的诗歌先写出来吧,我们年纪一大把了,不知道你们初一学什么诗词啊!不过,还好,我有办法 。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 。
“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
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
(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
“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
《次北固山下》首联描青山绿水,叙诗人行踪 。
“客路”一词,虽为实写,却已寓乡愁于其中矣 。
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诗人遣词造句之工力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