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一首表现人情味的古诗词( 五 )


下片抒送春之意 。
词意含蓄蕴藉,只表现主人公的一种情绪 。
此词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
凤栖梧 柳永这是一首怀人词 。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 。
“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 。
“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
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
“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 。
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
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 。
“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 。
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 。
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 。
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
“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 。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 。
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 。
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
鹊桥仙 秦观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 。
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 。
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 。
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
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 。
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 。
“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
对古诗 水调歌头的赏析 你指的是 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吗,希望多你有帮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 。
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围、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