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纸》教学设计怎么写?(15)


明确: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
这一节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
明确: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
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再自己细细体会 。
三、课外延伸,“综合学习”
1、用自己的方式(画画、诗歌、唱歌)表达自己对燕子的赞美;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赞美春天的诗歌或文章 。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要求学生朗读全文并力求背诵
一、
三、四自然段 。

小学课文《纸》教学设计怎么写?


教材分析
本课是“常见材料”单元的第二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课要帮助学生建构“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这样一个核心概念和分解概念 。通过了解常用材料---纸具有的特性和它们的用途,为学生学习建构“纺织材料、金属、塑料的特性”做好铺垫 。因此,在本课为了帮助学生建构好“纸的特性”这一概念,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探究支架活动:
⑴教师通过礼物(宣纸)的形式来揭示课题 。
三年级的学生对“宣纸”表现出来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并不是很了解和熟悉,通过教师现场的展示,会激起学生探究纸的兴趣和心向,使学生就会想弄明白为什么“宣纸”会有这样的“独效” 。教与学的内容水到渠成进入下一环节 。
⑵探究宣纸的吸水性、透明度、纤维的疏密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探究宣纸的吸水性、透明度、纤维的疏密,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到宣纸在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由宣纸的制作材料和纤维的疏密程度所决定的 。这一环节体现出教师对学生探究的“拐棍”作用---“扶” 。
⑶分组探究面巾纸、报纸、彩色纸在吸水性、透明度、纤维的疏密程度方面的特性
教师又选择了三种学生常见的纸,组织学生分组再探究,使学生明确这些纸在吸水性、透明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不同纸有不同的特性,进而把纸的性质与纸的作用相联系起来 。这一环节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更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的“放” 。至此,学生对“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特性”这一核心概念的建构,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
⑷师生合作探究四种纸的结实程度
这一环节活动的设计,既与开课学生对宣纸特性探究的照应,也是学生更全面地来建构“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特性”这一核心概念,又使本课的支架活动行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学生学习效益达到最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