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画里少了什么》教学设计怎么写?

一、教材分析
我们知道上课前要备课 , 备课要备教材和学生 , 但怎样来准备呢?今天我班门弄斧 , 以《画里少了什么》为例 , 把自己的备课感受做一展示 , 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儿童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故事 。在美术课上 , 老师让全班同学集体绘画《海洋世界》 , 同学们在长长的画卷上 , 画满了大鱼 , 经老师提示 , 同学们认识到这不是海洋世界 , 真正的海洋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讨论 , 同学们还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只有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才能画好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 。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 , 故事虽然简单 , 但却蕴涵着一个较深的道理 。这是教参中给我们的提示 , 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 , 文意是文章的灵魂” 。当我刚看到文章时 , 先被它的题目所吸引 。题目以问句的形式出现 , 立刻会勾起读者的好奇心 , “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它少什么了?为什么会少这些东西?”并且它还具有前推后延的作用 。开始是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作画 , 后面是在明白道理之后互相配合作画 。抓住“画里究竟少了什么”这个问题起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表达也很精致 。尤其是善于通过前后照应、相映成趣的词语 , 在对比中显示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 , 读来既感到清晰明快 , 又生动有味 。比如前期画画完了 , 书中却说是“奇怪”的画 , 最后才是“真正”的画 。理解本文 , 抓住这些词语 , 体会作者表现主旨的匠心 。另外 ,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浅显 , 但绝不单调平板、一览无余 , 而是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故事的发展非常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过程 ,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 终要亲口尝一尝” , 贴切生活的本质真实 。
从结构上来看 , 这篇课文自然段较多 , 但从意思上看可分为三个大的段落 , 1—5自然段主要讲学生自发作画 , 画出了一幅奇怪的画;6—16自然段主要讲学生们进行了讨论 , 明白了道理(16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 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学生们重新画了一幅真正的《海洋世界》 。我觉得教师分析把握教材的结构 , 能够深入理解文章 , 感受它的起承转合 , 抓住文章的关键之处 。正所谓“作者思有路 , 遵路识斯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