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哪些是表示时间的词语( 五 )


总之 , 白描手法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 , 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 , 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 , 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 简炼的语言 , 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 , 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
鲁迅先生曾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 , 即“有真意 , 去粉饰 , 少做作 , 勿卖弄” 。
高考怎么考?——还没找到资料 三、动静结合 王安石曾集诗两句 , 组成对联 , 上联是“风定花犹落” , 下联是“鸟鸣山更幽” 。
风息声静 , 然而花儿还在悄然落下;鸟鸣有声 , 深山却更显幽静 。
王安石深谙前辈诗句中动静结合手法的意趣 。
动静结合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 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 , 特别注意对事物特征做动态或静态的描写 , 两者互相映衬 , 形成一种情趣 。
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 , 或以静衬动 , 或化静为动 , 或化动为静 , 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  。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 , 独出心裁 , “每着一字” , 而使“境界全出” 。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 , 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 , 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 , 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喧”为声 , “动”为动) , 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
因此 ,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 , 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
动静手法大致有下列具体情形:四、虚实结合(另一资料见黄皮书18页 , 更好 。
)1、导入 有一首《军港之夜》的歌是这么唱的: “年轻的水兵 , 睡梦中露出甜蜜的微笑”  , 有人对此提出责难――“都睡觉却了 , 那谁来守卫军港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不可也不可能太“实” , 否则就呆板了 。
还有一个故事 , 据说宋徽宗出了《深山藏古寺》一题来考画师 , 令他满意的只有一幅 。
画中画了跳珠溅玉的泉水 , 旁边有一位老态龙钟的和尚在打水 。
这个故事说明:只有虚实结合 , 才会有美感 。
2、什么是虚和实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 , 虚 , 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 让人回味无穷 。
诗画同理 , 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
诗歌的“虚” , 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 , 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
想想这诗词五首中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 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
《赤壁》杜牧:本诗写了诗人由折戟引起的感概 , 借用和曹操的故事 , 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
《过零丁洋》文天祥:本诗追忆诗人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 , 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 , 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
《水调歌头》苏轼:这首词写举杯望月到怀念亲人 , 表达词人有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
《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本曲写作者在潼关的所见所感 , 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 , 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批判 。
有中国古代诗词中各种景物表达的意象大全吗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明月、清风、细雨、微草、雪、江河、落叶、天、鸟、鹅、马、菊、雾、霜、冰、战场、草原、烛、桥补充:杨柳: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 , 跨水作桥 。
汉人送客到此桥 , 折柳赠别 。
”由于“桥”“留”二字谐音 , 故经常以此暗喻离别 , 有惜别怀远之意 , 如 “主父西游困不归 , 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 , “忽见陌头杨柳色 , 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
又由于“杨柳”多种于檐前屋后 , 故常作故乡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