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历七月初七的古诗( 四 )


晕腮嫌枕印 。
印枕嫌腮晕 。
闲照晚妆残 。
残妆晚照闲 。
释义:火云夏热凝聚着的汗水散成珠粒,颗粒珠子般的挥汗凝聚成火云 。
玉石般的身上,天暖得只穿碧色的轻纱 。
轻厚、碧色的衫衣,裹着如玉般的肌体 。
脸颊上泛出的红晕,怕是被枕头印出来的 。
印在枕头上的是讨厌的脸上胭脂 。
空闲时,对照镜子,一看晚妆残散了 。
卸了妆,对着夕阳,也觉得轻闲无享 。
9、《晚晴》唐代: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
释义: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
10、《喜晴》宋代:范成大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
释义:窗户之间的梅子熟了之后落了下来,墙下的竹笋长成了竹林 。
雨不断地下,晴下来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夏天都很晚了 。
生日那天是阴历七月初七,听说那天有雷阵雨,什预兆?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 。
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
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
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
玩到半夜始散 。
染指甲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 。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
妇女洗发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 。
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 。
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 。
”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 。
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 。
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 。
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 。
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
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
结扎巧姑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 。
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
拜七娘妈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 。
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
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 。
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
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 。
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 。
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 。
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