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容易错用的诗词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崔郊《赠去婢》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古诗文中最容易读错的30个字,看看你都读对了吗诗词有其格律,尤其是近体诗和词,更是规矩绵密,不可随意破格 。
然而不少字在古代就不止一个读音,一些字音到今天甚至还发生了平仄变化,譬如拥抱的拥字,古音仄声,然而在今天的普通话里只有一个读音yōng,是平声,平仄完全反过来了 。
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是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
以下为诗词中容易读错的字 。
这个整理不算全面,但尽量选用知名的诗句,尽量涵括诗词中的高频字 。
当然了,在日常的诗词阅读中,如果想要迅速而精准地确定字音,最好的方法还是掌握诗词格律以及练习诗词写作,如此就可以掌握每个字的平仄,通晓了平仄后,判断字音就如同灶上骚除了 。
间: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 。
钟山只隔数重山 。
间字有两个读音,这在今天还保留,一音jiān,一音jiàn,此处读jiān 。
人教版语文教材把“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字注音为jiàn,认为是间隔的意思 。
这是不懂诗的体现 。
第一,王安石这首诗是律绝,且首句入韵,间、山、还三个字都在上平十五删韵,如果读jiàn,那么第一句就是三仄尾,留意古人诗集可发现,三仄尾的情况多出现在五言近体诗里,如王湾的“潮平两岸阔”,七言近体诗极少三仄尾,苏轼的“三过门间老病死”是很罕见的例子 。
第二,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绝对不能平仄通押,如果读jiàn,那就是仄声,它与平声的山、还,不免平仄通押的嫌疑 。
王安石究极声律,不会忽略这一声病 。
第三,“一水间”是成词,非王安石独创,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外还有杜甫的五律:“追饯同舟日,伤春一水间 。
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 。
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 。
天涯故人少,更益鬓毛斑 。
”这里的间字是平声,与山、还、斑押韵,只能是平声,读jiān 。
看: 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看字有两个读音,一音kān,一音kàn 。
根据律诗格律,以上的看字平声,读kān 。
陈与义: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
陆游:明朝日出春风动,更看晴天万里开 。
根据格律,以上看字仄声,读kàn 。
思: 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 。
海天愁思正茫茫 。
欧阳修: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
思字两读,作动词时音sī,作名词时音sì,以上思字为名词,读sì 。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 。
一弦一柱思华年 。
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 。
离情终日思风波 。
此处思字为动词,本应平读 。
但按照七律格律,两个位置又必须用仄声 。
李商隐是借用了思字的仄声,因此两个思字读sì 。
按:借音是李商隐的常用手法,只此一家即可,今人作诗不必再开分店 。
欧阳修: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
思家,思为动词,平读,音sī 。
吹: 黄庭坚:诗来清吹拂衣巾 。
句法词锋觉有神 。
吹字两读,作名词时,如歌吹、朔吹、清吹等,仄声,读chuì 。
姜夔: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吹字作动词用时,平声,读chuī 。
拥: 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拥,仄声,读yǒng,这个字在粤语发音里仍然还是仄声 。
潮州人可要留意此字了 。
听: 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听也是两读字,一音tīng,一音tìng,不分用法,视格律而定 。
按照词牌《定风波》的格律,首句第二字必须仄声,因此这个听字须读tìng 。
过: 李颀: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
杜甫: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
过也是两读字,一音guō,一音guò 。
上引两个过字均是律诗的韵脚,而律诗只能押平声韵,因此均读guō 。
苏轼: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
这是一首七律的第二联,过字处须用仄声,此过读guò 。
醒: 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
醒字两读,一音xīng,一音xǐng,此处醒字与“请君为我倾耳听”的听、“唯有饮者留其名”的名等平声字押韵,读xī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