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读后感( 九 )


当她与张生离别时,她从不像其他的女子希望自己的丈夫金榜题名,衣锦还乡 。在她的眼里“情”字是第一,名利功禄,是是非非,她统统都可以不管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在回复张生的诗里,她将自己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她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她对张生的爱恋,但最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 。在“听琴”的时候,她的心被张生琴中那份热切的呼唤深深的感动着,但她那一颗被封建道德教育束缚的心控制着她,尽管她早已泪水涟涟 。此时此刻,她心中的爱情正与封建教育进行激烈的争吵,最终爱情战胜了封建传统思想 。
当她收到了张生的情诗时,终于鼓起勇气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视玉人来 。”读到这里,我笑了,我想:崔莺莺是幸运的,因为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正如沈从文所说:“我这一生中,行过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最好的人 。”的确,崔莺莺是幸运的 。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当她写下《明月三五夜》,短短20个字,意味着崔莺莺从此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去追寻自己的爱情 。
世上有许多人选择用名利去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洋洋自得 。而有些人选择去爱自己爱的人,用心去填满生活 。我所理解的爱情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明白对方的缺点和优点,能包容对方的缺点和优点 。爱上对方的人而不是对方拥有的钱财 。在这个繁杂荒乱的世界里有个爱你的人,共渡生计之苦,陪着你晃晃悠悠地度过余生,就这样慢慢变老 。

《西厢记》读后感


说到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一个想到的是崔莺莺,最能看出作者艺术功力深厚的也是崔莺莺 。别林斯基说:“真正的艺术作品总是以其真实性、自然性、正确性、实用性感染读者,让读者读完之后,其中所描绘的人物就像是活生生的人,让你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 。”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一个极其成功的艺术形象,用红娘反映出来 。如果说红娘的性格有点像顾长风,那么崔莺莺属于幽林的性格,细腻而有意味,温柔而安静 。崔莺莺是元杂剧作家心中反映人民民主思想的产物 。她一出生,就成为封建社会无数争取自由幸福的青年男女的精神鼓舞 。同时,她也给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可以说,崔莺莺的艺术形象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
学术界基本认同《西厢记》是反封建的 。这种矛盾而暧昧的说法,展示了《西厢记》主题中人们的困境,也揭示了人们需要重新理解《西厢记》的主题 。从恋爱到结婚,崔莺莺和张勋经历了一个在“礼仪”的束缚中挣扎,突破“礼仪”的束缚,最终结婚,即回归“礼仪”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