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三 )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 , 但有时十分明显 。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 , 比司马青衫更湿 。
”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 , 江州司马青衫湿 。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 , 即反衬 。
专用术语“以静衬动” , “以响衬静” 。
如:“鸟宿池边树 , 僧敲月下门” 。
“蝉噪林愈静 , 鸟鸣山更幽” 。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 , 六宫粉黛无颜色” , 以美衬美 。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通感 , 感觉器官的沟通 。
(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 , 片片吹落春风香 。
”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 , 香飘万里 。
视觉与嗅觉沟通 , 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有哪些 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古诗词鉴赏详解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赏析题在各地中考试题中已出现多年 , 但笔者参加了几年本地中考阅卷工作 , 在古诗词赏析题的判卷过程中 , 发现考生得分不太理想 。
原因是不少考生不了解古诗词赏析题的特点 , 没有掌握有关解题技巧 , 尤其是解答主观题找不到思路 。
其实 , 这类题有很多规律可循 , 赏析古诗词一般要从字词句、层次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感情抒发、意境创设、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 , 有时还要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分析 。
首先 , 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
诗按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表达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按题材可分为写景(山水)诗、民生诗、边塞诗、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诗、咏物诗、闺怨诗等 。
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
其次 , 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
常见的有写景诗的寄情山水、民生诗的忧国忧民、边塞诗的奋勇报国、咏史诗的吊古伤今、送别情的思念劝勉、羁旅诗的绵绵乡愁、闺怨诗的思远怀人等 。
如:《春望》抒发了杜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己亥杂诗》表达了龚自珍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 , 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 。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名家名篇的思想内容 , 明确诗词体现的思想感情 , 做到整体把握全篇 。
第三 , 要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意象) 。
鉴赏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 , 进而领悟诗歌的意境 。
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交融 , 从而表现出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
诗人创造意境 , 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 , 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味 。
诗人把抽象的情感寄寓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 , 这个事物即作者在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意象 。
如:“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诗中的“鹤”这一形象矫健凌厉、顽强奋发、积极向上 , 具有象征意义 , 是诗人自身意志的化身 。
诗人选取在万里晴空之上一鹤排云冲天这一景象 , 再加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一高远的情怀 , 使得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 为我们创造了一种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景象 , 使得诗歌的境界开阔疏朗 , 诗人的情感乐观昂扬 , 诗歌的格调清峻爽朗 。
第四 , 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
诗歌中常运用修辞手法 , 其作用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
比喻为使形象更生动 ,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为把事物人格化 , 如“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借代为使表达含蓄 , 如“应是绿肥红瘦”;夸张为了强调和突出 , 如“白发三千丈 , 缘愁似个长”;对偶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 , 表意凝练 , 抒情酣畅 ,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古典诗歌中还常常运用到铺陈、象征等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