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六大经典理论怎么写?

家庭教育的六大经典理论
自孩子出生起,养育和教育便成了贯穿父母一生的两件大事 。其中,不少父母会感慨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苦恼和失败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六大经典理论,希望有所帮助!
1、延迟满足效应——适度忍耐能成大事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将一群幼儿带进房间,每人面前摆着一个棉花糖 。孩子们被告知:可以现在把糖吃掉,也可以等待15分钟,那样可再得到一个棉花糖作奖励 。最终约2/3的孩子放弃奖励,立即吃掉了糖果 。十几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随访,发现当年忍耐力强的孩子成绩更好、注意力更集中、人际关系更好 。
延迟满足其实就是平常所说的“忍耐”,为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克制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孩子可能会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平时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放学后贪玩不回家,社交中过于固执等 。从生长发育中来看,19个月大的幼儿就能表现出延迟满足的能力差异,因此,从1岁半到八九岁,家长都应有意识地训练这一能力 。米歇尔认为,有些孩子之所以自控能力强,秘诀在于“转移注意力” 。家长要善于运用这一方法,比如孩子在餐桌前吵着要出去玩,父母可以给他讲个故事,转移注意力 。平时可制定一些规矩,如晚饭前不能吃零食、把零用钱攒起来等,都是锻炼 。
2、罗森塔尔效应——认可期望带来力量
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学校,随机抽出18名学生,却告诉校长:“他们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半年后,他又来到该校随访,发现这18个学生进步很大 。再后来,这18个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正能量,让人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增强,变得更自信,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会尽力达到对方的积极期望 。有的家长老觉得孩子难管,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 。这样的父母不妨先自我反思一下,是否在纠正孩子的言行时,总是不经意地带着数落的口吻,还总拿别人家孩子跟自家孩子比……这些言行都是在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 。聪明的家长说“正话”、办“正事”,希望孩子成为天才,就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 。少挑毛病多鼓励,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 。
3、破窗理论——“护犊子”会助长无序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找来两辆汽车,一辆停在高端社区,另一辆停在贫民窟 。他先把后者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前者放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津巴多用锤子把前者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几个小时后就不见了 。心理学家凯琳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破窗户给人无序的感觉,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