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 二 )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 。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
望 洞 庭1.课文简说 。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 。
故名为“望洞庭” 。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
2.词句解析 。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总写洞庭湖的秋色 。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
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 。
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 。
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 。
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
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
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
忆 江 南1.课文简说 。
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
“忆江南”,词牌名 。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 。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
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
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原题下的另两首是:其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
何日更重游 。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
早晚复相逢 。
2.词句解析 。
(1)“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
“风景旧曾谙 。
”“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 。
“曾”:曾经 。
“谙”:熟悉 。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
(3)“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上 。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
23课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 。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
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
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
4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 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本中,一共有6首古诗 。
第1课:《古诗词三首》 (1)独坐敬亭山 李白(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2)望洞庭 刘禹锡(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3)忆江南 白居易(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 第23课:《古诗词三首》 (1)乡村四月 翁卷(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