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一学生是高几届

2017年高一学生是高2020届 。
级指入学年度,
届指毕业年度 。
只要努力付出过,
就会有收获 。
2017全国卷2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题目和答案是什么 。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1(1990年-2005年)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
答案:(1)B (2)D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
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答:8、C 9、C2001 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幕钟时 。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仁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马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着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
9.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 。
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
首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 。
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
D.满前劝憧仆,好随郎马蹄 。
春风慎行李,英上白铜鞮 。
答:8.C9.B200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