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写的有什么古诗?( 二 )


须臾弄罢寂无事,却似人生一梦中 。
(唐梁锽《咏木老人》)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
《诗经》 鸡鸣紫陌曙光寒-- 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描写有山有水的诗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
画 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注释(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
诗词鉴赏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
近听水无声 。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
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 。
徒留下多少悔恨 。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
[
关于动物的古诗词 在这里看一下吧: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74452.html?si=2鸟 翠碧鸟 【唐】韩偓 天长水远网罗稀,保得重重翠碧衣 。
挟弹小儿多害物,劝君莫近市朝飞 。
桐花鸟 【唐】可朋 五色毛衣比凤雏,深花丛里只如无 。
美人买得偏怜惜,移向金钗重几铢 。
咏鸟 【唐】李义府 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 。
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
闻百舌鸟 【唐】梁锽 百舌闻他郡,间关媚物华 。
敛形藏一叶,分响出千花 。
坐爱时褰幌,行藏或驻车 。
不须应独感,三载已辞家 。
浴浪鸟 【唐】卢照邻 独舞依磐石,群飞动轻浪 。
奋迅碧沙前,长怀白云上 。
闻春鸟 【唐】韦庄 云晴春鸟满江村,还似长安旧日闻 。
红杏花前应笑我,我今憔悴亦羞君 。
水鸟 【唐】吴融 烟为行止水为家,两两三三睡暖沙 。
为谢离鸾兼别鹄,如何禁得向天涯 。
山鸟 【唐】郑谷 惊飞失势粉墙高,好个声音好羽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