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古诗里作文( 二 )


写一篇《行走在唐诗宋词的秋天中》的作文 李煜《虞美人》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 。
愁 , 是一种抽象的感情 , 李煜以实拟虚 , 把难见的情变作了可视的物 , 使人可以切实感受 。
江河之大莫过于长江 , 南唐都城南京又紧靠长江 , 所以亡国之君李煜用长江之水喻思念故国之痛 , 寓意深刻 , 给人印象强烈 。
“一江” , 有盈满之意 , 春天冰化雪消 , 江河水量最大 , 以“春水”喻愁 , 更是浩荡不息 。
一江春水东流 , 前浪后浪层层叠叠 , 犹如新愁压旧愁 , 无休无止 。
李煜的愁不是缠绵的爱情相思之苦 , 而是社稷倾覆的家国之恨 , 因之用气势磅礴的一江春水作比更为恰当 , 有一种与天地山河同在的厚重感 。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 , 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 , 今日之日多烦忧 。
长风万里送秋雁 , 对此可以酣高楼 。
蓬莱文章建安骨 , 中间小谢又清发 。
俱怀逸兴壮思飞 , 欲上青天揽明月 。
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销愁愁更愁 。
人生在世不称意 , 明朝散发弄扁舟 。
是因为诗人身在浊世 , 烦恼剪不断理还乱 。
当诗人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矛盾之时却又无法发泄 。
可贵的是作者虽然精神上承受着苦闷的重压 , 但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
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 , 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 。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 , 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 , 波澜迭起 , 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 , 明诚即负笈远游 , 易安殊不忍别 , 觅锦帕 , 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
”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 , 两家俱在东京 , 明诚正为太学生 , 无负笈远游事 。
此则所云 , 显非事实 。
”(第 页)王说甚是 。
这首词肯定不会写于新婚后不久 。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 , 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 , 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 , 一直到李清照 岁左右 , 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 , 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 , 这首词应该作于这一段时间 。
婚后 , 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 , 相互爱慕 , 多年的婚姻生活使他们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夫妻感情 。
丈夫外出做官 , 分离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
但是 , 李清照还是无法忍受离别所带来的相思痛苦折磨 , 她将这种情感淋漓尽至地倾吐到这首作品之中 。
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 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色彩鲜艳、气味芳香的红色荷花已经凋零殆尽 , 坐在精美的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的凉意 。
秋的萧瑟枯萎 , 叫离人更难以抵御相思愁绪的侵袭 , 这秋凉 , 甚至一直穿透离人的心扉 。
“秋风萧瑟天气凉 , 草木摇落露为霜 , 群燕辞归雁南翔 , 念君客游思断肠”(曹丕《燕歌行》) , 自古以来 , 冷落的秋天就是一个典型的悲伤怀人的环境 。
在这样的季节里 , 丈夫只身赴任 , 将自己留在家中 , 离别的愁苦意绪就时时涌上心头 。
“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 , 暗含对轻易别离、独自登程的怨苦之意 。
为生计、前程奔波 , 离家为官 , 这在普通夫妻之间都是十分平常的事情 , 而且还是一件为家庭带来光明前景的令人高兴的事情 。
对丈夫一腔深情的李清照却并不注重光宗耀祖或丈夫的前程 , 在乎的只是夫妻的恩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