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古诗词中怎么读?都读huan吗( 二 )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
1、读诗题:即已明确了类型为“边塞诗”,主旨是“怨” 。
2、读形象:“金河”“玉关”“青冢”“黑山”等,都是边塞地名,是“征人”生活和战斗的环境 。
3、读“明示”:“怨”字已明示了情感基调、全诗主旨 。
为何而“怨”?从“岁岁”“朝朝”看,调动频烦,戍边无期;从生活环境(形象)看,气候寒冷,景色单调 。
4、读“有无”:年年岁岁,朝朝暮暮,只有紧张的备战,单调的生活;而无亲人团聚、天伦之乐,无耕读种织、故土温情……例二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
1、读诗题:交代了对象、去向、事件 。
这是一首送别诗 。
2、读“明示”:“断人肠”,表达送别时的心情:愁闷、无奈 。
3、读形象,读“有无”:“荆吴”即诗题中“江南”;“水为乡”“春江”,抓住江南水乡的特点写;“渺茫”,一语双关,既写春江烟波浩渺,又写心情茫然惆怅 。
人物形象:“何处泊”,既表现了友人的漂泊不定,又表现了诗人对他的担忧 。
“天涯一望”写友人漂泊天涯,举目一望,不见诗人而“断...
“还”在古诗词中怎么读?都读huan吗

读诗词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精髓 一、首先关注诗歌的题目 在诗歌鉴赏中,对诗歌的题目进行关注,有时会获得出乎意料的帮助 。
如李白的《送友人》这首诗的诗题就直白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作,再对诗歌的内容细加分析,我们就清楚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真挚的惜别之情 。
再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题名点明时间、地点,为我们理解内容作了铺垫 。
白朴的《天净沙·秋》题名交代了作者所描写、咏叹的季节,为我们的分析指明了方面 。
可见,分析诗歌不能忽略从题目入手 。
二、其次关注诗歌的作者 诗歌作品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离不开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也离不开产生诗作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 。
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是王安石在推行新法受到挫折,辞去宰相职务,回到金陵家中闲居时所作 。
当时的王安石绝口不提国事,终日的游山玩水,关心农事 。
诗歌描写了诗人所居住的乡间优美的自然景色和闲适的乡村生活,反映了诗人在辞去一切杂务退隐后的淡泊与宁静的心情 。
不了解作者的这段经历,也许你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在褪尽繁华过后的悠然与宁静,也许也就将这首诗当作是一首普通的描写山村景物的诗歌来赏析 。
另外,分析诗歌,如果能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也会对我们鉴赏诗歌带来一定帮助 。
如我们了解了苏轼“词开豪放一派”,那么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志在杀敌卫国的爱国热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就易如反掌了 。
了解了李清照的词婉约凄切,那么理解《一剪梅》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又有何难处呢? 当然也应该注意的是,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 。
比如苏轼是北宋豪放词派之首,但是他的诗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却是写得清丽温婉 。
三、再者用想象和联想手法去理解诗歌 诗人创作诗歌的重要手段是想象和联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来创造意象 。
那么,要理解诗歌,也要凭借想象和联想 。
这些想象和联想很可能对深入理解诗词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
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在理解这句诗句的时候,我们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马上就会在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沉船旁边,有千舟扬帆驶过;老病倒下的枯干前,有万树郁郁葱葱”,再展开联想,作者不会只是在说“沉舟”和“病树”吧?对了,应该说的是作者本人对未来人生的一种信念 。
再联系之前对仕宦沉浮、世事变迁的感慨,我们读出了作者情感的转变,也读出了作者在困境中坚忍不拔的意志 。
关于读书的诗词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过很多书以后,写文章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既有了思路.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 。
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越恒《劝学文》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