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年级部编语文中的古诗词有哪些( 二 )


7.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汉族江右民系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新党领袖 。宋神宗执政之时,王安石任宰相,曾发动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 。
原文大意: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
一年级下册
1.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 。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
原文大意: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
2.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作者简介:(公元689--公元740),本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是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晚泊浔阳望庐山》《送王昌龄之岭南》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 。
原文大意:一夜酣睡,不觉天已大亮,在一片恬静明媚的春光之中,只听得鸟啼声声,一片啁啾,依稀记得昨夜风声飒飒,雨声潇潇,诗人情不自禁地自问:到底花落多少呢?
3.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杜甫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这首《绝句》是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
原文大意: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
4.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