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晋祠诗词( 二 )


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 。
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傅山(1607—1684)〕明末清初思想家 。
字青主,山西阳曲(今太原)人 。
精通经史诸子,兼工诗文书画,又精医学 。
著有《霜红龛集》等 。
写的“难老泉”三个字 。
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
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 。
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
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晋祠流水如碧玉〕唐代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中的句子 。

”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
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 。
一是圣母殿 。
它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这是全祠的主殿 。
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 。
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 。
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 。
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 。
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 。
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 。
她们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生动,衣纹流畅,真是巧夺天工 。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 。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二年(1087年) 。
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 。
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 。
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 。
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 。
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 。
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
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都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
全祠除这组建筑外,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文昌宫、水母楼、胜瀛〔瀛〕念yíng 。
楼、景清门等,都依山傍水,因势起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阴之中,各有不同的情趣 。
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 。
比如有一座假山,山上一挂细泉垂下,就在下面立着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接水 。
那水注在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总不能盛满碗 。
再如清清的小溪旁,有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着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没入水面,那气势好像要吸尽百川似的 。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爱晋祠这个好地方,山径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词工句丽,书法精湛,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 。
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太原晋祠有什么历史典故没有?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 。
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 。
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同,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
晋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和著名的游块胜地,常年接待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 。
关于晋祠的故事,说来话长,据《史纪·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 。
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 。
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 。
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或472 ?——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
”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 。
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