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男人的诗词( 四 )


一代倾城逐浪花 , 吴宫空忆儿家 。
效颦莫笑东邻女 , 头白溪边尚浣纱 。
——讲西施的 媚眼含羞合 , 丹唇逐笑开 。
风卷葡萄带 , 日照石榴裙 若把西湖比西子 , 浓妆淡抹总相宜 。
轻罗小扇白兰花 , 纤腰玉带舞天纱.疑是仙女下凡来 , 回眸一笑胜星华. 俊眉修眼 , 顾盼神飞 , 文彩精华 , 见之忘俗 。
绝代有佳人 , 幽居在空谷 脸若银盘 , 眼似水杏 , 唇不点而红 , 眉不画而翠 腮凝新荔 , 鼻腻鹅脂 , 温柔沉默 , 观之可亲 。
《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描写杨贵妃的美貌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 。
春风拂槛露华浓 。
若非群玉山头见 。
会向瑶台月下逢 。
其二 一枝农艳露凝香 ,  ( 【禾农】一作红 ) 云雨巫山枉断肠 。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 ,  长得君王带笑看 。
解释春风无限恨 ,  沈香亭北倚栏干 。
《卜算子》 王观 宋词 水是眼波横 , 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那边 , 眉眼盈盈处 。
才始送春归 , 又送君归去 。
若到江南赶上春 , 千万和春住 。
最是那低头一笑 ,  千种风情绕眉梢 。
香腮冰洁 , 胭脂无染去粉饰; 云鬓浸漆 , 青丝如瀑落玉簪 。
纤指若兰透骨香 ,  凝眸似水剪心愁 。
暮云拈花倦霓裳 ,  无语别院倚西楼 。
君不见 ,  六宫粉黛无颜色 ,  再唱黄昏美人吟! 一剪梅·陈紫函 风姿绰约小天仙 。
美目流盼 , 灵秀天成 。
红妆浅笑人未识 。
孤芳自赏 , 对镜垂怜 。
惊鸿一暼清流溪 。
一抹华云 , 一曲清柔 。
明媚娇艳众人怜 。
芙蓉花...
有一首古诗里有一句讲一个女的和一个男的见过一面就走了,那个女...应该是唐朝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  人面桃花相映红 ,  人面不知何处去 ,  桃花依旧笑春风. 顺便找了一篇赏析 , 也一起贴上了 , 希望能有用处. 崔护 , 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人 , 字殷功 , 贞元进士 , 官岭南节度使 。
崔护的这首七言绝句 , 字面简单 , 语言率真自然 , 明白流畅 , 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世人传诵 , 经久不衰 , 且“人面桃花”已被广为引做典故和成语使用 。
说到这首小诗 , 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 , 《唐诗纪事》和《本事诗》对此都有所记载 。
《唐诗纪事》载此诗本事云:“护举进士不第 , 清明独游都城南 , 得村居 , 花木丛萃 。
扣门久 , 有女子自门隙问之 。
对曰:‘寻春独行 , 酒渴求饮 。
’女子启关 , 以盂水至 。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 , 而意属殊厚 。
崔辞起 , 送至门 , 如不胜情而入 。
后绝不复至 。
及来岁清明 , 径往寻之 , 门庭如故 , 而已扃锁之 。
因题‘去年今日此门中’诗于其左扉” 。
《唐诗纪事》和《本事诗》所记载的这个“本事” , 其真实性很值得怀疑 。
兴许是先有了诗 , 然后据以敷衍成上述“本事” , 也并非没有可能 。
但不管这个“本事”真假与否 , 有两点似乎应该可以断定 , 那就是这首诗一是有情节的 , 二是这个“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有一定的帮助 。
崔护此诗 , 整篇写今昔之感 , 寥寥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后两个物是人杳而又相互依托、交互衬映的场面 。
诗的今昔之感是从对一位乍见而又旋离的貌美情多、靓若桃花的少女的回忆引起的 , 由今思昔 , 利用追叙的手法 , 先写“去年” , 由此引起了第一个场景:寻春艳遇——“去年今日此门中 , 人面桃花相映红 。
”“去年”、“此门”点出时间、地点 , 说的非常肯定 , 毫无含糊 , 可见认象之深刻、记忆之确切 。
当时“此门中”正春风拂煦、桃花盛开 , 立着一位美丽的少女 , 其容面与桃花交互映照 , 着实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