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诗词( 四 )


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 。
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了;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
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 。
这是构成“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 。
“消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 。
“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 。
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 。
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 。
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便成为千古绝唱 。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
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消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 。
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 。
“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 。
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 。
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 。
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 。
显的很沉重高雅 。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 。
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
”(秦观《水龙吟》)等等 。
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 。
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
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
找古今诗词中吟咏(或涉及)重阳、菊花的诗句~~~!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消魂 。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晏几道《阮郎归》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
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 。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
《黄花》这首古诗的全文是什么意思?展开全部 菊花吐蕊有红有白,晚秋时节还能绽放如此美丽 。
宁愿留在枝头独自欣赏到老,也不同枯死的黄叶般随风摇摆 。
1、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将苔藓的善于变化和菊花的始终如一加以对照,表达诗人对菊花品质节操的赞赏 。
2、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鲜明而坚定地表达了自己所信守的人生原则与价值取向:宁可做一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也绝不做随波逐流的世俗庸人 。
“宁愿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一语,不仅仅是朱淑真高举的一面精神宣言的旗帜,更是一封公然地对封建社会强加于女性身上的奴性婚姻制度的挑战书!这对于在婚姻问题上大多偏于忍让的封建女子来说,无疑是不可理解的一大“异类”,但正是这种“异”与不可理解,体现了她的觉醒,她的超越 。
3、 从女性视角看,朱淑真因其女性意识觉醒得早,个人生活又诸多磨难,使她能以女性的敏感、细腻和灵气去观察生活,因而在抒写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上,有着女性作家特有的口吻声情,作品中表现出的人物情态的生动、心理活动的细腻都是男性作家无法企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