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沙场点兵古诗词

形容沙场点兵古诗词

默写题: (1).“沙场点兵”是辛弃疾某首词中的重要场景之一 。
这首...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可怜白发生!2,《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男有分,女有归 。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3,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4,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扩写古诗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 。
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 。
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 。
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 。
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 。
「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 。
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 。
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 。
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
更令人感慨与寻思 。
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
爱国古诗词,并说明理由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谴沙场匹马还 。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
朝天阙 。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