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沙场点兵古诗词( 三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
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弃疾一生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忌恨,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
好友陈亮(字同甫)到带湖拜访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 。
分手后又相互赠和,言志抒怀 。
《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 。
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 。
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 。
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挑灯”意为将油灯拨亮,用词十分精当,既点明“看剑”的时间是夜晚,又极其细致的勾勒出词人仔细端详宝剑的神态,从而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 。
开篇一句虽是“醉态”描写,但醉意朦胧中抽剑在手,蕴含杀机,为全篇定下了雄浑的基调 。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 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的是梦境 。
“梦回”二字点明此事 。
梦境中又回到了当年的军营生活,耳边传荡着阵阵响亮的号角 。
词人21岁时曾组织2000人马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义军,不断袭击金兵后方,声势浩大 。
失败后率万人渡淮,奔赴南宋.南渡近三十年,词人梦寐以求就是能重新指挥千万雄师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写战前的充分准备 。
“八百里”指牛名,“五十弦”指军中的各种乐器 。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 。
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 。
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了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 “沙场秋点兵”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 。
仅仅五个字,就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的栩栩如生 。
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所有这一切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
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 。
“的卢”为良马名,后来常指英勇善战的良马 。
“弓”“马”代指武艺高强、杀敌报国的义军将士 。
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抒发英雄的理想.这两句的意思是生前要报效祖国、收复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业的美名 。
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 。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词的感情突然从高亢跌落下来,转为低沉 。
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 。
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 。
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 。
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 。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
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 。
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 。
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