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霜降的古诗词( 二 )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
谷雨:雨生百谷 。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
立夏:夏季的开始 。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立秋:秋季的开始 。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
秋分:昼夜平分 。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
立冬:冬季的开始 。
小雪:开始下雪 。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 。
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
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 。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
”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 。
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
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 。
”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 。
”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 。
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 。
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 。
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 。
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 。
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 。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
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 。
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 。
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 。
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