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听取他人建议的诗词

虚心听取他人建议的诗词

孔子的名言说明要谦虚的听取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政治格言政者正也 , 子帅以正 , 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 ,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 , 则民不服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
君子之德风 , 小人之德草 , 草上之风 , 必偃 。
裔不谋夏 , 夷不乱华 , 俘不干盟 , 兵不逼好 。
道之以政 , 齐之以刑 ,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 齐之以礼 , 有耻且格 。
上好礼 ,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 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 则民莫敢不用情 。
慎终 , 追远 , 民德归厚矣 。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 , 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
为政以德 , 譬如北辰 ,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苟正其身 , 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 , 如正人何?道千乘之国 , 敬事而信 , 节用而爱人 , 使民以时 。
出门如见大宾 , 使民如承大祭 。
工欲善其事 , 必先利其器 。
居是邦 , 事其大夫之贤者 , 友其士之仁者 。
百姓足 ,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 , 君孰与足?君子之行也 , 度于礼 。
施 , 取其厚;事 , 举其中;敛 , 从其薄 。
君于惠而不费 , 劳而不怨 , 欲而不贪 , 泰而不骄 , 威而不猛 。
……因民之利而利之 , 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 , 又谁怨?欲仁而得仁 , 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 , 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 , 尊其瞻视 , 俨然人望而畏之 , 斯不亦威而不猛乎?文武之政 , 布在方策 。
其人存 , 则其政举;其人亡 , 则其政息 。
....故为政在人 。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子路问事君 。
子日: " 勿欺也 , 而犯之 。
”其身正 ,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 虽令不从 。
以不教民战 , 是谓弃之 。
知及之 , 仁不能守之 , 虽得之 , 必失之 。
知及之 , 仁能守之 , 不庄以莅之 , 则民不敬 。
知及之 , 仁能守之 , 庄以莅之 , 动之不以礼 , 未善也 。
使民敬、忠以劝 , 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 , 则敬 。
孝慈 , 则忠 。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先有司 , 赦小过、举贤才 。
居上不宽 , 为礼不敬 , 临丧不哀 , 吾何以观之哉
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例子 200字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七年(633) , 魏征代王珪为侍中 。
同年底 , 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 , 劳弊百姓;收取地租 , 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 , 宫中所化 。
太宗接书大怒 , 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 , 不收地租 , 富人无发 , 才符合他的心意 。
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 。
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 , 不能触动人主之心 。
所谓狂夫之言 , 圣人择善而从 。
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 。
」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 , 虽勉强包涵 , 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 。
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 , 便转怒为喜 , 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 , 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
工作中如何做到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又坚持自己的立场 我国著名政治家毛泽东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 , 骄傲使人落后 。
”谦虚就是有自知之明 , 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 。
一个人只有谦虚 , 才会让别人尊重 。
相传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 , 每当做好了一首诗 , 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 , 然后再反复修改 , 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 , 才算定稿 。
像白居易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 , 并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 , 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 , 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 , 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民 , 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 , 在民间广为流传 , 为后人所称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