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词的内容( 六 )


”北宋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 。
北宋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 。
南宋词作,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 。
另一方面,南宋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迫使歌词创作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 。
南宋词作,很多时候是文人墨客间相互酬唱或结词社应酬的结果,有时还是抗战的号角,是服务于现实的工具 。
南宋词人作词,是高雅的艺术活动,是精心的组织安排,甚至是庄重的情感表达 。
所以,《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 。
” 其次,与这种音乐背景的演变和创作环境的改变相关联,北宋词人多率情之作,往往就眼前景色,抒写内心情感,自然而发,生动感人 。
南宋词人则费心构思,巧妙安排,精彩丰富,门径俨然,句法章法可圈可点,警策动人 。
周济说:“北宋主乐章,故情景但取当前,无穷高极深之趣 。
南宋则文人弄笔,彼此争名,故变化益多,取材益富 。
然南宋有门迳,有门迳故似深而转浅 。
北宋无门迳,无门迳故似易而实难 。
”又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 。
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 。
”两者各有春秋 。
北宋词即见性情,易于引起阅读者的普遍共鸣;南宋词巧见安排,值得阅读者的反复咀嚼 。
这种作词途径的根本性转变,肇始于北宋末年的周邦彦,在大晟词人的创作中已经广泛地看出这一方面的作为 。
《白雨斋词话》卷三更是从这个角度讨论词的发展与盛衰:“北宋去温、韦未远,时见古意 。
至南宋则变态极焉 。
变态既极,则能事已毕 。
遂令后之为词者,不得不刻意求奇,以至每况愈下,盖有由也 。
亦犹诗至杜陵,后来无能为继 。
而天地之奥,发泄既尽,古意亦从此渐微矣 。
”这种“古意”,恐怕就是率情,就是“自然感发” 。
再次,北宋词率情而作,浑厚圆润,表达个人的享乐之情,就少有意外之旨;南宋词匠心巧运,意内言外,传达词人的曲折心意,就多用比兴寄托手法 。
周济说:“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 。
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 。
南宋则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 。
”②南宋词就在这一方面,最受清代词人的推崇 。
最能体现南宋词人比兴寄托之义的当推咏物之作,词人结社之际也喜欢出题咏物 。
因为古人咏物,“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芬陀利室词话》卷三说:“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 。
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 。
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 。
及碧山、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中,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 。
知乎此,则《齐天乐·咏蝉》,《摸鱼儿·咏莼》,皆可不续貂 。
即间有咏物,未有无所寄托而可成名作者 。
”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题材,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表现在歌词之中,南宋词的境界自然不同于北宋词 。
清人就是立足于这一点改变对南宋词的看法 。
二、南北宋词优劣论 关于南北宋词的不同创作特色、优劣比较,是历代词人、词论家热心关注的问题 。
这种关注,首先来自对南北宋词作的感性认识 。
众多作家,根据个人喜好,或浸染于北宋词之中,或细心揣摩南宋词,各有心得,各抒己见,有时还形成交锋与争论 。
大致说来,截止到清初朱彝尊,北宋词更受人们的喜欢与推崇,创作中北宋词更多地被学习与模仿 。
《词苑萃编》卷八《品藻》说:“容若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善为诗,尤工于词 。
好观北宋之作,不喜南渡诸家,而清新秀隽,自然超逸 。
海内名人为词者,皆归之 。
”喜好北宋词作,是当时词坛的普遍情况 。
朱彝尊以后,清...
宋代诗人?留下了近万首古诗,是我国古代诗歌流传最多的 。
展开全部这个人是陆游,有关的详解如下:一、简介陆游:陆游(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