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四 )


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答:8、C 9、C2001 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幕钟时 。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仁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马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着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
9.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 。
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
首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 。
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
D.满前劝憧仆,好随郎马蹄 。
春风慎行李,英上白铜鞮 。
答:8.C9.B200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6分)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理由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
200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过香积寺 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 。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
高中古诗文鉴赏都有哪些题型1.分析古诗的艺术形象 。
提问方式:对这首诗中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
提问变体:这首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试对诗所吟咏某某形象作简要分析,试分析诗人主人公的形象 。
解答分析:①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②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
③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公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 。
答题步骤:①首先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 。
②进而分析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
分析古诗的意境 。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分析意境应该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
解答步骤: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