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灵魂与品质( 五 )


意境优美使她令人神往,含蓄隽永使她魅力倍增;然而,含蓄和费解似乎是孪生兄弟,意境和想象从来就难以割舍 。
怎样扫清文字障碍,品味她的深邃底蕴看如何身临其境感受她的博大精深看本文试图以六点十八个字解答以上问题 。
一、审标题首先我们可以洞察她的眼睛——标题——来走进她的心灵 。
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标题便是文章的眼睛,因为标题不仅能吸引读者,而且能揭示内容,揭示主题 。
二、找动词这是扫清古诗文字障碍的关键,也是欣赏古诗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 。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理解标题,更适于理解诗句 。
为什么要找动词呢看首先,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观照人类自身、观照自然的特点 。
这种观照体现在对自身和自然呈现状态、发展变化的体验上 。
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所以动词是最能表现人类对自身和自然进行体验的词 。
其次,古诗句的章法虽有别于古散文,但也有相同之处 。
这种相同之处在于,一般情况下,不省略谓语,而动词是充当谓语的主力军 。
所以在古诗中一般不省略动词 。
三、理句式如果说逗找动词地能帮助读者快速扫清理解文字上的障碍,那么逗理句式地则能帮助读者解决句式难通的问题 。
在动词的使用上古诗和古文有相同之处,但在句式问题上古诗和古文有很大差别 。
古文的特殊句式有自己的使用规律,古诗却没有,这是中国古诗的特点决定的 。
为了符合押韵、对仗、节奏、平仄等要求,诗人有时要打破正常的语言顺序,新顺序并不遵循古汉语特殊句式的规律,这就产生了令读者费解的变式句 。
它是理解诗歌的又一障碍,必须把它整理成正常的句式,才能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
四、看背景研究历史,有逗知人论世地一说,理解古诗,何尝不是这样 。
白居易提出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地,其实,去掉这个逗合地字也未尝不可,因为这是文学创作的规律 。
像任何诗作都有其社会基础一样,任何诗作也都有其个体的心理基础 。
了解诗作的社会基础可以使我们看得更广,了解诗作的心理基础可以使我们看得更深 。
五、想小人这里的逗小人地绝不是逗君子地的反义词,读作逗小人儿地比较恰当,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 。
想小人儿是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句的文字信息在头脑中转换成图像信息的过程 。
这个图像的焦点是人,这个人可以是诗人本人,可以是逗我化地的诗人,也可以是任意的人六、品感情怎样品感情呢看首先,不论唐诗宋词,大体上讲都有先景后情或先事后情的倾向,尽管景和情、事和情不是截然分开的,但侧重点还是明显的 。
这一事实已告知读者感情该如何去品 。
其次,诗中情多有隐蔽的特点,除少数直抒胸臆的句子,诗中的感情往往渗透在修饰语中,揣摩修饰语便可探知诗人的情感倾向,以《山居秋暝》为例,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古诗中赞颂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展开全部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一直到死都在吐丝,至死方止 。
蜡烛点燃了,一直到灭了为止 。
用自然现象来表达出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 。
--李商隐《无题》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比喻一个人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
---《史记·李将军列传》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
形容一个人对其他人不落痕迹,不求回报的帮助和关怀 。
---杜甫《春夜喜雨》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秋天从树上落下的花不是无情的,它们离开大树,只是为了化作春天泥土里的养料,以保证来年的花开得更好 。
表现一种不甘自弃、继续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
---龚自珍《已亥杂诗》...
歌颂老师品质的格言和诗句1歌颂老师一寸一寸的粉笔染白你的头发腾然而起点燃成烛照亮别人让一个一个象形文字成为你走过的脚印攀上崖顶让后来者踏上您的双肩送一批批学子上路闪闪的星星放射着绚丽璀璨用尽最后一点余热这就是老师的一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啊!2世界上有多少美好的词语赞美教师职业的崇高,有多少动听的诗篇歌颂教师职业的伟大,歌颂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赞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