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诗词( 三 )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我初读之后,很受启发 。
总之,凡有兴趣的东西,我只要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 。
2006年,我阅读了张传玺教授撰写的《新史学家翦伯赞》 。
翦伯赞先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之一,其学术生涯和革命活动交织 。
阅读此书,不仅可以了解一位史学大师令人震撼的一生,更难得的是通过对史学研究的了解,认识我国历史演进中的重大事件和经验 。
此书文笔流畅、生动,结构也很严谨,读起来很舒服,对我的写作有启示和帮助 。
2007年9月17日《北京日报》的《理论周刊》的文章就很好,其中一篇是王梦奎同志写的《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另一篇是俞可平同志写的《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都值得一看 。
《人民日报》的《思想纵横》等栏目多为议论性短文,充满哲理,把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能帮助我们点燃思维的火花 。
《思想纵横》栏目刊载过一位作者叫邓清柯的文章,题目是《思维关系成败》 。
文章说:有时,我们需要直线思维的执著;有时,我们需要逆向思维的睿智;有时,我们需要系统思维的缜密 。
他用通俗、简洁的语言阐释了“存在决定意识”这个认识论方面的基本原理,对我思考问题、为人处世,乃至写文章都有启发作用 。
好的例子俯拾即是 。
例如,2007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题为《回归十周年献辞》的文章 。
全文如下: 2007年7月1日,标志着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0周年,是一个历史的里程碑 。
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对我们整个国家,特别是香港市民,都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0周年,大家都期待借此大好时机,审视我们经历过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并展望更光辉、繁荣的未来 。
香港的庆祝活动自4月开始,持续至12月 。
特区政府在内地和海外的办事处,也会借着这个重大日子,以不同的活动展示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各方面实力和优势 。
所有庆祝活动的核心,是确认“一国两制”的成就 。
回归10年,“...
纪晓岚在新疆写的诗词有很多啊秋禾春麦陇相连,绿到晶河路几千 。
三十四屯如绣错,何劳转粟上青天 。
这是一幅表现西域军屯农耕的图景 。
从乌鲁木齐到晶河(今精河县)屯营相连,田陇成片葱郁,好似织锦错落一样 。
用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
”来形容从内地往新疆运粮的艰难 。
军队屯田带来了边疆丰收,从此免去从内地转运粮食之劳苦 。
断壁苔花十里长,至今形势控西羌 。
北庭故谍人犹识,赖有残碑记大唐 。
断壁苔花是长满苔藓的断壁残垣,此处指距吉木萨东北二十里唐代北庭都护府的故城残垣 。
《阅微草堂笔记》(三)第六十八则:“特纳格尔为唐金满县地,尚有残碑 。
吉木萨有唐北庭都护府故城,则李卫公所筑也 。
”本诗记载了晓岚公对唐北庭都护府遗址的详细考证 。
谍:指城墙中如同齿状的矮墙 。
云满西山雨便来,田家占候不须猜 。
向来只怪东峰顶,晓日明霞一片开 。
田家占候指农民预测天气 。
东顶峰指今乌鲁木齐城东博格达峰 。
是天山最高峰 。
峰下有天池蒸发水气,日光照耀常出现彩霞 。
描绘了乌鲁木齐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这都是作者亲临其境细心观察的结果 。
万家烟火暖云蒸,销尽天山太古冰 。
腊雪清晨题牍背,红丝砚水不曾凝 。
作者形容此地“向来气候极寒,数载以来,渐同内地,人气盛也 。
”太古冰指久远的寒冰 。
司马光有诗“下有万仞壑,含蓄太古冰 。
”从此诗脱化而来 。
写乌鲁木齐人气旺盛似乎也带来了气候的变化 。
题牍背是指在公文背面签字 。
山田龙口引泉浇,泉水惟凭积雪消 。
头白蕃王年八十,不知春雨长禾苗 。
诗中记叙了那个地方一年中很少下雨,农田都靠积雪融消的山泉灌溉 。
即使八十岁的人都不知道雨水浇灌禾苗的事情 。
诗中提到的蕃王是指西域农夫 。
这首诗歌充满了异地风情 。
南北封疆画界匀,云根两面翠嶙峋 。
中间岩壑无人迹,合付山灵作守臣 。
晓岚公说:山北属乌鲁木齐,山南属回部 。
山中袤延深邃,旧无分界之处 。
描述了天山山谷奇险幽深,渺无人迹,诗中寄托由山神来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