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有柳的诗词( 三 )


在万物凋败的萧瑟秋风中,这粲然迟开的菊花显得尤其的夺目,诗人从菊花身上发现了它不愿争春斗妍、孤世高标的气节,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 。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
提到菊花,就不可避开的要提到这个人尽皆知的诗人,他就是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隐逸之宗”陶渊明 。
陶渊明的爱菊成癖在当时其本人和其他人的诗文中广有记载 。
后世的文人们常常将陶渊明和菊花视为一体,后世文人的笔下的菊花于是还有了“归隐”的象征意义 。
二、莲荷 莲荷是水的女儿,她的清丽灵秀的自然之美代表着女性美的绰约风姿,自古以来就是“美与爱”象征 。
用莲荷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情境的欣赏和追求也是常见的 。
譬如:唐代王维的《临湖亭》“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
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
——写的是开轩对美景,举酒赏荷花的美好心境 。
唐代王昌龄的《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 。
芙蓉向脸两边开 。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
”——写的是诗人置身莲荷美景,闻歌辨人的美好情趣 。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归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写的是酒醉误入藕花深处,自然美景带给词人的流连沉醉的愉快趣乐 。
“莲”即“怜”的谐音,语意双关,芙蓉喻所爱恋的对象,借以表达爱情的或明或暗,成熟或不成熟的种种状态 。
与之相类的还有《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
”以莲子来表达爱情的纯洁无邪和热烈坚贞,“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语意双关,赋予诗境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朦胧美,既将少女的悠悠情思形象地传达出来,又含蓄婉转,余韵不绝 。
三、芭蕉 植物之中,可与文墨濡染的,除梅兰竹松荷之外,能与之相媲美的当属芭蕉 。
芭蕉似乎生来就和“雨”联系在一起,雨打芭蕉都有着音乐之美 。
白居易诗云“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
”杜牧诗曰“芭蕉因雨移,故向窗前种 。
”杨万里有诗“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 。
” 雨打芭蕉固然动听,但淅淅沥沥的雨声,不免勾起诗人们无限的愁思和怅惘 。
于是,芭蕉夜雨便换化成诗人笔下各种难言的愁绪 。
元人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
”雨打芭蕉,声声如诉如泣,最易引人触目伤怀,抛不尽的相思泪,写不完的红豆情,俱在这夜雨霖吟中涌上心头,使人不忍听闻 。
女词人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填了一首《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点滴霖霪的芭蕉雨是女词人身世孤苦的凄惨,是女词人天人两隔的哀伤,更是女词人家国无望的伤痛 。
伤心枕上三更雨,滴不完心头永久的痛,可说是芭蕉诗的绝唱 。
四、芳草 芳草,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
一是怀人盼归 。
《楚辞·招隐士》写山中环境险恶,不可久留,盼望“王孙”早日归来,其中有这么两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后来, “春草”、“芳草”、“青草”以及“萋萋”就成了怀人盼归的意象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说“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实暗含了《招隐士》的典故,“王孙”指朋友,“萋萋”形容青草茂盛,又暗寓作者心中充满怀念的情意 。
除了用芳草表示自己的思念,也有自己居身在外,反过来用芳草表示思念故乡亲人的 。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芳草萋萋”是暗说怀人思乡,而紧接的两句就是明说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