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作者两种感情的古代诗词( 五 )


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 。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评析: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薛道衡:《人日思归》)评析:诗句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诗人是在异地他乡辞旧岁迎新年的 。
从诗句的词语 中可看出,“离家已二年”并不是真的离家已整整两年 。
后两句,诗人告诉我们,他在春花开放前就有了归家的念头,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真正能动身回乡,可能 要落在南雁北飞的日子之后 。
诗歌写出了远在他乡的人时刻都在想着回家的普遍心理 。
五首抒发作者思乡情感的古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月夜亿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关于月亮的诗句,各写出诗的题目,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印象中古人的中秋诗词似乎总与月亮有关的,而月亮情结应该也是中国古文化中对中秋的一个直接体现了 。
而说到明月,首先想到的总是李白的那一轮思乡之月,就是那首《静夜思》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老实说,这首诗的意境并不算高,但是千百年来的人们总是喜欢吟这首诗,究其原因,可能也就是因为它阐述了人们在中秋时节最原始的思乡情感,而且通俗易懂,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所以让人喜欢 。
据说,曾经有媒体通过投票的方式来选出中国古代的十首最著名的古诗,这一首《静夜思》便在其中,可见其魅力 。
李白还有好几首关于明月的诗是非常有名的,比如那首《月下独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还有另一首《关山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两首诗都在孤独中写就,正因为孤独,所以只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这种孤独也让许多远在异乡的人们心中有着很大的共鸣,所以也一向受人喜欢 。
除了李白,张九龄的那首《望月怀远》也是很不错的一首中秋诗,尤其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让千载之下的人读来心为之动,真正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王建有一首《十五夜望月》,在我觉来其水平也是蛮高的,绝不在李白之下,诗云:“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
唐诗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水平,所以唐诗中有关中秋明月的诗中,真正是佳作不断,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写过这个主题的,可见中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孟浩然的“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月下有怀》)等,都道出了几分惆怅或者思乡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