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家亡之情的诗词( 二 )


杜甫的咏月诗 , 是杜甫一生经历的反映 , 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种种风貌 , 体现了一代诗哲的情感波澜 。
一、“中天悬明月 , 令严夜寂寥”——边塞苦寒苍凉悲壮杜甫的月诗有很多是反映战争 , 关注“安史之乱”的 , 揭示了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及〈北征〉等都是这类的代表作 。
“中天悬明月 , 令严夜寂寥”(〈后出塞五首〉其二)在那空旷寂寥的边塞 , 明月高悬的深夜 , 本应是人马安歇 , 进入甜美梦乡之时 。
事实却否 , 在胡笳的悲鸣声中 , 在寂寥高挂的明月之下 , 在军令严肃的氛围里 , 士卒不敢放肆 , 不能懈怠 , 只能默然惨然 , 听凭战争的摆布 , 没有丝毫的自由可享 。
这样低沉雄浑 , 意境疏阔的场景 , 使人如临关塞 , 飒然一振 。
《北征》可以说是杜甫“史诗”的典型代表 。
全诗篇幅宏大 , 一百四十句 , 七百字 , 为杜甫五言古诗最长的一首;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时代变换、个人命运尽收诗中;全诗感情丰富复杂 , 思往昔、叹现实、想未来 , 驰骋宏阔 , 被人称为千古绝唱 。
其中“夜深经战场 , 寒月照白骨 。
潼关百万师 , 往者散何卒?”诗人深夜经过嘶杀拼夺的战场 , 在一弯凄清的寒月映照下 , 那累累白骨 , 正在诉说着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悲剧 , 控诉着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不尽的灾难 。
笔调朴实而深沉 , 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思 , 怀抱着国家复兴的愿望 , 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 , 从而表达了普通人民的愤懑情绪 。
“暝色延山径 , 高斋次水门 。
薄云岩际宿 , 孤月浪中翻 。
鹳鹤追飞静 , 豺狼得食喧 。
不眠忧战伐 , 无力正乾坤 。
”——(《宿江边阁》)杜甫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安危 , 他写过许多不同情态下的不眠之夜 , 透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 抒发了他关心时事 , 关怀民生的壮阔情怀 。
那翻腾在波浪中的一片孤月 , 在鹳鹤争飞、豺狼争食的混战中 , 更显得凄寒 , 与末二句在不眠之际 , 诗人忧思重重 , 却又无力回转乾坤的悲怆之感相呼应 , 因此孤月不仅是单纯的水月之景 , 同时也是诗人悲凉心境的写照 。
如上述反映凄凉边塞的诗篇还有很多 , “水静楼阴直 , 山昏塞月斜 。
夜来归鸟尽 , 啼杀后栖鸦 。
”(《遣怀》)清人仇兆鳌在《杜诗详注》说:“句句是咏景 , 句句是言情 , 说到酸心渗骨处 , 读之令人欲涕 。
”二、“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怀乡思亲情深意切杜甫一生颠沛流离 , 漂泊不定 , 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 , 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 , 刻骨铭心 。
这方面的代表作是《月夜》和《月夜忆舍弟》 。
自古以来 , 月亮是最基本的母性情结 , 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 诚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
“今夜鄜州月 , 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 , 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鬓湿 , 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 , 双照泪痕干 。
”——(杜甫《月夜》)安史之乱爆发之后 , 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 , 八月太子在灵武即位 , 消息传来 , 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 , 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 , 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 , 押解到长安 。
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
虞美人中写出了国破家亡的身悲剧痛和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是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 , 空梦长安 , 认取长安道 。
为报今年春色好 , 花光月影宜相照 。
随意杯盘虽草草 , 酒美梅酸 , 恰称人怀抱 。
醉莫插花花莫笑 , 可怜春似人将老 。
赏析: 李清照晚年 , 国破家亡 , 流落异乡 , 生活十分凄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