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的辞职信( 四 )


四.旅游地学学科发展历史和现状
1).旅游地学孕育阶段(1978~1985)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 。经济建设得到迅猛发展 , 从而带动了旅游业的空前兴旺 , 冷清多年的名山大川一下子热闹起来 。与此同时学会活动也得到恢复 , 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了地质科普委员会 , 并创立了青少年地学夏令营 。每年在全国组织上万名青少年 , 以自然山水景区为营地向青少年普及地球科学知识 。在地质科普工作者向营员讲解山水由来知识时 , 还受到许多普通游客的尾随跟听 , 使他们深深感受到旅游者对地学知识的需求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 , 地质科普委员会开始探讨地质学科如何为旅游业服务问题 , 组织出版了《探索地球奥秘》丛书 , 地质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名胜地质丛书》 。从1980年起地质科普委员会先后在北京、新疆、湖南召开了小型旅游地质工作座谈会 , 建立专门的旅游地质组织的建议被提出 。与此同时 , 地理界开始直接为旅游服务 , 编写了旅游地理教材 , 开设子旅游地理课程 , 并为旅游区作规划等 。地质界和地理界分别形成了各自为旅游业服务的队伍和领域 , 在全国兴起的旅游大潮中 , 地学界走在了为旅游服务的前列 。地学界的两股力量应当有一个汇聚点 , 经过几年的准备 , 召开一次整个地学界的为旅游业服务的科学讨论会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的倡导下 , 1985年4月首届“全国旅游地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 “旅游地学”〔Tourism Earthscience〕名词是在会议筹备过程中由陈安泽(当时任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李维信(当时任科普委员会秘书长)提出来的 , 目的是为了体现整个地学界为旅游服务的精神 。“旅游地学”一词受到出席会议的地质、地理、园林、建筑、环保、旅游、文物、考古和博物馆界专家的普遍欢迎 。为了使横向联合 , 多学科交流的学术活动继续下去 , 为了把整个地学界为旅游服务的同行团结起来 , 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筹)” , 一致推举陈安泽为会长、陈传康(北大教授)、等为副会长、李维信为秘书长 。研究会挂靠在中国地质博物馆 。研究会的建立 , 为地学界服务旅游业创造了坚实的平台 , 开辟了中国旅游地学的新阶段 。〝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筹)〞的建立 , 是旅游地学孕育阶段的重要标志 。2).旅游地学初创阶段(1986~1991) 。研究会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建立旅游地学学科 , 因为在“旅游地学”名词提出之时 , 并没有一门现成的旅游地学学科 , 而一个学术团体如果没有一个成型的学科来支持 , 是很难持久开展活动的 。逐步建立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完备的工作方法和坚实理论基础的全新的旅游地学学科势在必行 。研究会确定了从实践入手 , 走〝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完善旅游地学理论〞的道路 。号召会员积极从事为旅游业服务的实践活动 , 围绕建立旅游地学学科进行学术探讨 , 通过全体会员的努力 , 积累了丰富的实际资料、工作方法、工作经验 , 编写一部《旅游地学概论》的时机逐渐成熟 , 第一本旅游地学专著《旅游地学概论》在笔者主持下 , 于1991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问世 。黄汲清(时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为该书作序:“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陈安泽、卢云亭等同志编写的这部《旅游地学概论》 , 是该会建立5年来数百名会员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 , 也是我国广大地学工作者努力为旅游事业服务 , 将地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旅游事业中去的一个创举” 。《旅游地学概论》一问世 , 就被许多院校选为教材或必读参考书 , 对中国旅游业初创时期旅游人才培养、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旅游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旅游地学概论》出版标志着旅游地学学科已初步建立 。3).旅游地学成长阶段(1992~2000) 。这个阶段是旅游地学活动日益频繁 , 为旅游服务效果日益显现 , 在全国旅游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并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情:(1)从1992年起研究会正式成为中国地质学会、国家旅游协会、国内旅游协会的二级组织 , 对外称为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 , 把“筹”字彻底去掉了 。(2)首次提出旅游地质(地学)产业的概念 。1992年3月12日 , 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就如何发展地质旅游事业给地矿部写了一封信 , 地矿部请研究会商讨贯彻措施 , 研究会以陈安泽为主承担了国家科委软科学项目“中国旅游地质(地学)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 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旅游地质(地学)事业的发展问题 。旅游地学工作已引起国家级领导人的关注 。(3)旅游地学走向台湾 , 走向国际地质大会舞台 。1992年庆祝中国地质学会70周年时 , 台湾地质学家阮维舟获赠《旅游地学概论》,并带回台湾转赠台大地理系教授王鑫 , 旅游地学传入台湾 。王教授于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