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优秀教案写法怎么样?( 三 )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 。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 。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
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
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 。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
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
教师讲述要点:
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 。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 。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
3、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
4、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
5、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 。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
6、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 。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 。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 。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