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的读后感写法怎么样?( 五 )


待到赏析人如其字时 , 兴趣大减 , 由于前文的精彩引人入胜 , 便强制自己将本节看完 , 期望会有精彩再次呈现 。但无奈 , 直到本节读完时 , 精彩也没有出现 。收获只不过是几个字的精解 , 如说文解字一般无聊 , 但文字文风一如之前 , 并不晦涩 。
“书人茶话”虽不如“回望流年”精彩 , 但也堪称文学经典 , 也让我乐此不疲 , 读之急速 , 读本节期间双目未曾离案 。当书中提及余光中 , 曾国藩 , 金庸 , 车
12 --- 调动着读者的思维 , 去思考中国的问题 。文章短小、精彩 ,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作者颇为尖端、颇为前沿的研究心得 , 在这样的论说里 , 进入法律的智慧天地 , 享受智慧的乐趣 。
用西方经典的“法律故事”阐释法理 , 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 。通过一个法律故事开篇 , 而后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入一个“法律理论” 。最后阐述该“法理”对中国当下的现实意义和作者的思考 。说的是“别人”的故事 , 讲的是自己的“法理” 。从小故事里体现大智慧 , 用通俗化的语言阐释晦涩的法理 , 还真不是随便谁都能写的来的 。从普罗大众的视角 , 生动的讲述了七十余个法律故事 , 既有百姓耳熟能详的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案 , 也有后来成为美国宪政历程里程碑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 还有轰动全美的辛普森杀妻案等 。故事背后的法理涉及到司法独立、三权分立、程序正义等普遍的法律理论 , 也涉及到刑事、民事、行政各部门法的一些法理 。
14 --- 大 , 他对待不公的法律 , 选择了慎重的态度 , 他用一死 , 来维护法律的尊严 , 来向世人证明了法律应有的秩序和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不可抛弃的义务 。他有自己的法律信仰 。他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 , 即使知道法律是不公正的 , 但是也必须要去遵守 , 因为这是一个公民的责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对法律的信仰由来已久 , 他们相信法律的权威 , 任何人都不会随便破坏法律的尊严 , 即使他们知道有时法律是不公正的 。在中国人看来这似乎是不可理喻的 。因为当时雅典的法律是“不公正”的 。但其实 , 法律的制定 , 都只能使一部分人获益 , 另一部分人受损 。因而 , 法律无所谓对错和公不公正 , 只有相对公正 。苏格拉底选择死 , 是觉得自己有服从法律的义务 , 即使他知道当时制定的法律有诸多弊端 , 但如文中所说“人们要法律 , 就是想要社会有个方圆 , 有个秩序” 。我想 , 他是为了这个方圆而牺牲的 。西方人相信 , 要慎重地对待自己认为不好的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