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故事读后感如何写?

1944年 , 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都柏林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 。作为一名研究生命科学的研究生 , 我仔细阅读了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 。
作者薛定谔(E. Schrodinger , 1887-1961)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 , 1926年提出波动力学并因此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后来他的研究兴趣转向了生命科学 。事实证明 , 《生命是什么》这本通俗读物为以后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作了精神上的鼓励和概念上的准备 。尽管我已经对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有了比较系统地了解 , 但我还是对书中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佩服得五体投地 。书中作者用自己熟悉的统计物理学去思考感兴趣的生命科学问题 , 充分表明了一位物理学家的高度自信 , 而这一自信来自20世纪前30年物理学领域所发生的革命性进展 。薛定谔把自己富于创见的想象力以一种略带诗意的方式推广到重大生物学问题的解决上 。他提出了一个长期以来难以回答的悖论:为什么在趋于最大熵的宇宙中 , 那些有条不紊的生命系统却能存在并繁殖?他认为不能用经典的物理学定律来解释生命现象 , 于是他提出了“负熵”的新概念 。另外 , 薛定谔还提出基因应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非周期性晶体”等观点 。
从今天的生命科学来看 , 薛定谔的理论有些模糊不清 , 主观判断较多 , 甚至存在错误 , 例如有关量子跃迁和突变的论述 , 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所做的从物理学理论到生命科学的推广过于牵强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 , 尽管生命也是物质 , 但是生命这一复杂系统具有了许多独特的不同于物质的本质属性 。我想这应该是物理学定律不能生搬硬套到生物学的根本原因 。但不容质疑的是 , 正是薛定谔广博的知识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巨大的理论勇气为原本发展缓慢的生命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 开辟了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结合的新天地 。
《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对当时年轻的物理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 他们中的许多人由此转向了生物学研究 , 希望从中发现新的物理定律 。弗朗西斯.克里克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 1953年他和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 实现了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 。读完这本书 , 我觉得我应该向薛定谔学习他勤于思考 , 勇于创新的精神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勤于思考 , 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另外 , 要形成宽广的知识面和广阔的学术视野 , 才会更好地进行创新 , 薛定谔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