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目送》读后感怎么写?( 三 )


我非常喜欢《不相信》中所写的,假如我笼统的隐晦的表达的话,那就是理想主义堕落为现实主义,而转向实用主义的过程 。是理想沿着这一路线演变而归于世俗的过程 。龙应台在文末引用了李叔同的话 。我想他是尊重这位弘一大师的 。我猜测,她应该非常佩服佛家的圆寂 。因为这是将死亡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从容面对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似乎应对那些主动舍弃生命者抱有尊敬之情 。正像苏格拉底所说,“踏上死亡之途”与“继续存活”,“孰优孰劣”,“只有神明知道” 。
当我们对生老病死充满疑惑时,李叔同在临终前“悲欣交集”四字绝笔及偈语或许告诉了我们他的人生体验 。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怎么写?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写在书的封底的话,也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 。
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 。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这个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 。所以我远行是很少让人来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我也很少去送别人,我恐惧自己那种无奈的不舍 。但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龙应台已经年过半百,她的阅历要多过我很多 。作为一个妈妈,她在机场送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 。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其实这位妈妈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 。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
这让我想到我的妈妈,在我年少离家求学的时候,她是否也期待我远去的背影能回头看她;她是否会在我坐的汽车启动的时候追过来,和我能多呆一会 。但是我却和龙应台的儿子一样,弃妈妈的感受不顾,做着一切我该做的并且理所当然的事情 。
一次去机场送我妈妈,我也是看着她排着长队去安检 。我就这么看着看着,希望她能一切顺利,身上的化妆水不要因此被拦截 。等她结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诉我都OK了,我走了 。原来目送中的一个回望会让一个人心安 。
龙应台在经历父亲的去世时,是个雨天 。她没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离火葬场炉门也不过五米 。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里 。她撩开雨失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他们父女的这一别,只有在下辈子才能再续前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