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贬低苏东坡的诗词( 四 )
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
”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
”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 。
宋神宗被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 。
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 。
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
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
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展开全部 苏王之间的政治交往、私人交往和学术交往三个方面 。
在政治关系上,苏轼起先反对王安石变科举,继而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贬 。
被贬之后,他又写了不少政治诗来讽刺新政 。
而后王安石失势,司马光当权,欲全部废除新法,而苏东坡又主张对新法“较量利害,参用所长”,以致又被―贬再贬,流落岭南海南 。
对于王安石―苏东坡是“对立”的,还是“持平‘’的?是政治上的对立,还是个人之间的思想? 有人认为,苏轼之于王安石,“不在法而在人”苏轼有一首题为《山村》的诗,其中有两句:“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意思是说,由于王安石的“均输法,食盐买卖由国家统一经营,山村之民,由于供应不上,吃不上盐了,这便是讽刺“均输法” 。
邓之诚先生在《中华二千年史》中说:“按均输法,于物价调节最有关系,且为刘晏成法,论者亦攻之不已;以为扰民,其意不在法而在人可知 。
其攻击最力者,为苏轼兄弟 。
”然而有人综合考察了苏东坡的为人,根据他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两头挨打的事实,认为苏东坡“非随时上下人也” 。
(刘安世《元城语录》这倒是说苏东坡在政治上是以“持平”态度出现的,并不是个人之间的恩怨 。
据1962年在湖北对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问题的讨论会看来,少数人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而“苏轼却替统治阶级说话,反对变法;大部分人则认为,苏王之争是属于“认识和方法上的分歧” 。
也有人认为:“苏王交恶的主要原因,是双方政治见解的不同,整个说来,在苏王的争论中,苏是偏于保守的”综合来考察,由宋到清,大体是抑王扬苏,而现代人则相反,是抑苏扬王 。
象林语堂那样极力贬斥王安石,即使在保守封闭的封建社会,也是少见的 。
就王安石方面来看,还很少有材料说到是王安石与苏武过不去,据《宋史》与《宋元学案》载 。
有两次王安石欲治苏轼,但都较轻,看不出是泄私愤来,至于御史台之狱,却是吕惠卿、舒檀辈搞的 。
他们虽然也是新党,但他们给党营私,与锐意改革的王安石不可同日而语 。
至于王安石,即令他的政敌司马光亦说;“介甫(王安石的字)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宋史·王安石传》也说:"安石与(司马)光素厚 。
"在变法上,司马光却是王安石景激烈的反对派 。
由此也许可以想见苏王关系之一斑 。
在私人交往上,苏东坡从御史台之狱出来后,到黄州做了4年零2个月的团练副使,之后往汝州,途经金陵,与退职在家的王安石相会,共览江山之胜 。
据朱弁《曲洧旧闻》载:“东坡自黄徙妆,过金陵,荆公好服乘驴谒于舟次 。
东坡不冠而迎揖曰:·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荆公笑曰;·礼岂为我辈设哉!东坡曰:“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 。
,荆公无语,乃相招游蒋山"又,蔡倏《西情诗话》云:“元丰网,王文公在金陵,东坡自黄北迁,日与公游,尽论古昔文字 。
"《宋史》也有类似的记载,苏王一见,谈笑风生,乐而忘返 。
以致东坡之后有“从公已觉十年迟“之叹 。
看样子;这次相会,使他们有所沟通 。
但王安石谢世后,苏轼替哲宗小皇帝撰写了首《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南宋初年的郎晔说:”此虽褒词,然其言皆有微意" 。
苏又作有《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的·制词”,其中除两句以外“都是把王安石包括在内加以指斥的,据此,苏王之间的政治对立似乎并未消除 。
-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
-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王安石传》读后感锦集
-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写法怎么样?
- 四年级过年的作文怎么写?
- 苏东坡的诗词集锦
- 苏东坡诗词江上愁心
- 梅花诗词王安石诗配画
- 贬低印度诗词
- 对王安石诗词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