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贬低苏东坡的诗词( 五 )


在文学于与学术关系上,据野史小说记载,苏东坡很有些小视王安石 。
王安石咏菊诗有‘’昨夜西风过国森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轼说“老夫糊涂?春花凋谢,菊花怎么会零落呢?便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
,王安石《字说》谓“坡者,土之皮也",苏以“滑者,水之骨也”来反唇相讥 。
不过,对于《字说》的语源研究不满意的,还大有人在 。
王安石说“诗字从言从寺,法度之言也”,驳者则说,那么‘’侍者,法度之人;峙者,法度之山;痔者,法度之病也”显然,这样解字,是很牵强的 。
因此有人认为问题的确出在《字说》本身,倒并不是苏跟王过不去 。
而更多的佚闻,反映的是苏王之间的互相钦慕 。
如在金陵他们“尽论古昔文字”,王安石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
”而苏亦说:“王氏之文未必不佳”王读苏东坡的“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抚几而叹:“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一句 。
”苏读王安石的《金陵怀古》词也极口称扬:“此老乃野狐精也”当今学者王季思先生曾说:“苏轼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但是他们在文学上却互相钦佩”不久之后,却又说:“苏轼在诗文里攻击王安石的地方非常多,难道这样一次会见就表现了他们的爱才服善吗?”―人之言,前后相抵,虽有原因,但苏王关系之微妙,不是很有意思吗?
苏东坡和王安石一起写的诗 展开全部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非常喜欢读书 。
他天资聪明,记忆力特别强,每看完一篇文章,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
经过几年苦读,年轻的苏轼已是饱学之士,别人看不懂的书,他能看懂;别人不认识的字,他能认识;别人不理解的文章,他能评头论足发一通议论 。
这样一来,许多人对他佩服三分,有的甚至要拜他为师 。
苏轼名噪一时,洋洋自得 。
启蒙老师见了,很是担忧 。
特地送给他一张“学无止境”的条幅 。
可苏轼看后却不以为然,认为启蒙老师是嫉妒自己,就把条幅丢在书房角落里 。
一天,苏轼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 读遍天下书; 识尽人间字 。
苏轼以当代才子自居的对联贴出后,有的人见了点头称赞,有的却连连摇头,启蒙老师气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安 。
不知怎的,这事惊动了仙界 。
一天,观音大士装扮成一个老太婆,下凡间来找苏轼了 。
这天,苏轼正在家里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 。
他出来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便问道:“老人家有什么事?”观音指指门上的对联,问:“先生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 苏轼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 观音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一本书,请先生帮我识识看,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轼想:这有何难!他接过书,看也不看,就说:“你听着,我念给你听!”可他仔细一看,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那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 。
观音在一旁连声催道:“先生,你快念呀,快念呀!” 苏轼急得满头大汗,吞吞吐吐地说:“这……这……”这书上的字他从来没见过,怎么能念得出来呢?他只得问:“你这书是从哪里来的?” 观音笑笑说:“先生,别问是哪里来的啦!天下的书你不是都已读完了?快念啊!” 苏轼满脸通红,只好回答说:“我没有读过这本书 。
” “你这本书都没有读过,那为什么要贴这副对联呢?”观音问道 。
苏轼听了,羞愧万分,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
观音忙上前阻止道:“慢!我把这副对联改一下吧 。
”边说边把对联改成: 发愤读遍天下书; 立志识尽人间字 。
“年轻人,不要再狂妄自大了!学无止境,学无止境啊!”观音谆谆告诫 。
苏轼听了,茅塞顿开 。
回转头正要拜谢那老太婆,谁知早已无影无踪 。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神仙在点化自己哩! 苏轼回到书房,立刻找出启蒙老师赠的条幅,把它张贴起来 。
从此,他谦恭苦读,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
回答者: hjfhhq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8-30 18:42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 。
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