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泽的古诗词( 四 )


只有读了张起南《橐园春灯话》后,才知道张“谜圣”也曾有过类似的阐述 。
张在《春灯话》中说:“谜有体有格 。
体则有会意、象形、谐声、增损、离合、假借之别 。
”接着张氏较为详细地列举了这类灯谜的特点 。
如此看来,谢公只不过是依样画葫芦,照搬”谜圣”的“理论”而已 。
《评注》书中多有抄录《春灯话》处,留待以后再议吧 。
“六书原理”自谢会心至今,影响了现代谜坛七十多年 。
几乎成为谜界约定俗成、普遍接受的一个理论框架 。
现在若要打破这一“框架”,重新构筑新的灯谜理论,也还是一个不太现实而且比较困难的事情 。
谢公书中的“谐声”、“切音”、“通韵”……等等,大抵属今天“谐音”一类 。
如“谐声”类中一例:“彼此姻缘恰并头”射“韵”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谐音字谜” 。
此谜以“姻、缘”二字与“音、员”同音之巧成谜,成为现代谜坛一条谐音扣字的经典之作,这条字谜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灯谜典籍中,作者已佚名 。
谜面原是这样的:“不是姻缘也并头” 。
是将明清以来的民间俗语“不是冤家不聚头”(参见《红楼梦》29回)略为改造的句式 。
“冤家”是《红楼梦》中贾母比喻贾宝玉、林黛玉两个有情人的话 。
谜作“姻缘”本无可厚非 。
然谢会心偏将“不是”两字改为“彼此”,谜虽近扣,却离“俗语”原意远了 。
“谐音字谜”是民间谐声谜事的衍生物,培育品 。
若将民间谐声谜语比作培养菌温床,那么,“谐音字谜”当是这一“温床”上长出的莓菌和香菇 。
我国“谐声”造谜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 。
远推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其中有很多“谐音”双关的例子 。
如以“环”谐“还”,以“丝”谐“思”,以“芙蓉”谐“夫容”,以“莲子”谐“怜子”……等等 。
发展到陈朝沈炯的仿《郡》体诗《闲居有乐》:“屋室何寥廓,志士隐蓬蒿”,用“志”谐音“至”而拆“屋” 。
整个宋朝年间的灯谜资料应该说是很丰富的 。
可惜散佚严重 。
现在除周密《齐东野语》尚留吉光片羽外,所存无几 。
真正的“谐音”谜例已很难寻觅了 。
我们只能从稍后的明李开先《诗禅》一书中得以一观 。
如《诗禅》中的“尼姑庵不值半文钱”射“光阴似箭”,谐音“光阴寺贱”相扣 。
这里的“光阴”是别解,“寺贱”是“谐音” 。
又如“天师过河不用船”射常言“自有法度”,其中“度”谐音“渡” 。
这已相当于今天的“粉底格”了 。
上述以“谐音”造谜的民间谜语,为清代文人灯谜的“谐声”取法铺垫了厚实的基础 。
倘无宋、明几代人的努力探索,清至现代的“谐声”灯谜是无以发展的 。
谜格中的“梨花”、“飞白”、“玉带”、“底”……等等谐声格类,正是“谐声”灯谜逐渐成熟定格的标志 。
张起南之所以把“伤心细问夫君病”射“杯盘狼藉”(谐“悲盘郎疾”)称为“世俗所传”(参见《春灯话》上卷),大约也是“谐音”谜语本来自民间的缘故 。
其实这条谜倒不是“世俗所传”,而是清嘉庆年间江南文人的地道创作 。
它较早出现在爱素生《竹西春社钞》中 。
谜面原是“伤心细问儿夫病” 。
目标“朝阳格”(即“昭阳格”),射“古文”一句 。
“杯盘狼藉”典出《史记·滑稽列传》,后在《三梦记》、《歧路灯》等小说中中反复出现,已是大家熟悉的一条成语了 。
“不是姻缘也并头”是在“谐声”灯谜已经成熟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
这条谜作与其说是某个人的创作,不如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
它最初并未引起谜人们的特别注意 。
只是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因为柯国臻先生等少数几位谜坛精英的提倡,才逐渐风糜起来 。
柯氏模仿此谜而制下列诸作: 但闻左右尽歌声(戬),声声鼓乐起西东(胡) 音乐堪听意会难(胭),织抒半融读书声(纾) 随后,模仿之“声”风起 。
诸如郑百川的“塔前破寺起风声”(封)、方柱中的“潭中流水似琴声”(覃)、黄穆灿的“鸡声明月清风里”(肌)、张奕虎的“鼓乐之声播戎羌”(胡)、武骝的“村头含泪听乡音”(湘)、赵首成的“大泽起义辨狐音”(湖)……等等一大批“音扣字谜”竞相登台亮相,俨然成为整个九十年代字谜创作的主流 。
这些“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