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诗词( 二 )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
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
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
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编辑本段]【改编】 一条清澈的小溪,...
清平乐村居的诗句清平乐·村居① 宋 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
大儿锄豆⑥溪东,中儿正织⑦鸡笼,最喜小儿无赖⑧,溪头卧⑨剥莲蓬 。
注释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 。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
“乐”在此处读yuè 。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
⑤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对古代老妇的敬称 。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
⑦织:编织 。
⑧无赖:在这里意思这里指顽皮、淘气 。
⑨卧:趴 。
译文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翠绿的青草, 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大儿子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 。
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趴在溪头草丛, 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
最喜欢辛弃疾、李清照的诗词了!同喜同喜!!
清平乐 村居古诗词 的意思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
译文: 屋檐低,茅舍小 。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的豆地里锄草 。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真巧!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莲蓬 。
【清平月村居诗词】作业帮南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①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大儿锄豆⑥溪东,中儿正织⑦鸡笼.最喜小儿亡(读成“无”音)赖⑨,溪头卧⑧剥莲蓬.注释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乐”在此处读yuè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 为吴音.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⑤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对古代老妇的敬称.老翁老妇.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⑦织:编织.⑧卧:趴.⑨亡赖:亡,同“无”.“赖”在这里意思这里指顽皮、淘气.
清平乐村居古诗词原文古诗《清平乐村居》意思: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
《清平乐·村居》 宋朝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
拓展资料: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