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传》读后感( 三 )


印象最深的,就是梁启超笔锋常带情感 。连他本人也常常以此自述 。《梁启超传》大段引用了《饮冰室文集》里的内容 。我总有读原着的冲动,看了《饮冰室文集》的卷册数目,还是算了,决定改道认真读完《梁启超传》 。梁启超的文字,确实很有感染力 。既朴实,又活泼 。而且可以体会到他积极思考、乐于分享的特点 。读到康有为时,看到他的刚愎,便有很直接、快捷的比较,深刻体会什么样的语调让人喜爱 。
梁启超涉猎很广,治学,政治,历史,宗教,法律,文学,甚至教育,科学等等 。如果按照他的理念办学,那一定是一个视野丰富、高质量、开明的通识教育 。梁启超教育子女很有成就,各个成为各自领域的栋梁之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梁启超还在各种旅途之中,不断思考,结合亲眼所见的现状,得出结论,改进自己的理念 。他对于当时很多社会现象,有深刻而且深远的见地 。一路走,一路想,一路写 。是当时重要的精神和政治领袖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那个年代大量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同样的讨论中 。清末至民国初年,言论自由,百家争鸣,各路思想着实丰富,令人神往 。
不记得是哪位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提过,经济学家(甚至科学家)有两类,一类是解释问题的学者:观察到某个现象,提出相关问题,然后试图给予答案,或解释 。还有一类,是建设型的学者 。他们获取大量已经有的结论、知识,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解决方案,更有力者,甚至会给予执行(比如美国总统的经济学家团队) 。我所了解的基础研究学科,大体也是这样的归类 。梁启超,我认为,属于出色的第一类,善于解释、归纳,而不善应用 。身处乱世,梁启超没有太多书生不切实际的架子,迫切的想要改善中国的状况,甚至因此曾经被人利用,加之也有自己的私心,他的一生可圈可点,可批可驳 。
小学、初中、高中,前后学了三遍中国近代史 。我认为我在这套教育体制下,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让我觉得很幸运!我的记忆力,选择性很强,但凡是我不懂的,一概记不住 。记得高一快结束的时候,马上要会考,考前一个月里三次模拟都没过的,好像全班也没几个人 。而我居然没什么反应,照常睡觉,还因此被历史老师当堂挖苦 。后来为了会考,使劲背了两个礼拜,终于混过 。但是,当时背是背下来了,孙中山他们辛亥革命完,为什么大总统自己不当,给了袁世凯,我一直没懂 。而且,因为我近代史没学懂(具体为什么没懂,可以参考张千帆的讲座就是古代史,我也是在美国学中国历史的时候,才学明白),虽说喜欢看历史剧,却从来不看近代史题材的历史剧 。最近看了《梁启超传》,对近代史有了兴趣,准备去看一看看看他们是怎么瞎编乱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