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获得新知识的诗词( 四 )


△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 。
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 。
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 。
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
唱歌时的拖腔都要落平声上才能延长, 例: 歌词 “十五的月亮” 中的 “亮”, 落在liang声上 。
△押韵:指诗歌中某些句子末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 。
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 。
新诗有几句押一次韵或不押韵的 。
例王之涣的诗: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2)反映生活 ①反映劳动生活:△古歌谣:断竹,续竹 。
飞土,逐肉 。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
河水清且涟猗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产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②反映社会 石壕吏 新婚别 △杜甫的《三史》 潼关吏 《三别》 垂老别 新安吏 无家别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 △杜甫《兵东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经·硕鼠》 ③反映边塞生活 △王昌龄《从军行》: (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翰《凉州...
诗歌或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
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 。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 。
《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 。
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 。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