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词宁可我

曹操诗词宁可我

我想要曹操说过的名言.如'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1.曹操诗词中的名句:蒿里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善哉行——行施百世,断发文身.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曹操曾经说过这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 首先要纠正《三国演义》的一个错误,曹公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而不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质的一个区别 。
因为曹操对于杀吕伯奢一家没有办法挽回才说出这样一句话,是针对这一件事而言,并不是所有事情 。
曹公其实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一个人,他极其爱才,对于关羽他是既敬佩有喜爱,所以想感化他才那么厚待他,他之所以放走关羽是因为他深知关羽是个忠肝义胆的人,对他有恩他一定会记在心里的过后一定会回报的,由此可见曹公知人之深 。
曹操的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是什么意思?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
曹操遭人骂,自然有他的原因 。
什么原因?也很多 。
但说得最多的,是“奸” 。
比方说,篡汉,在古人看来就是奸 。
狡诈,在古人看来也是奸 。
不过,最让一般民众痛恨的,还是曹操说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 。
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人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 。
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这个案子,看看是不是事实 。
这事《三国志》没有记载,只见于裴松之注所引《魏书》、《世语》和孙盛《杂记》 。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
董卓入京后,表曹操为骁骑校尉 。
曹操拒绝董卓的任命,逃出洛阳,抄小路回家乡 。
路过朋友吕伯奢家时,把他们一家都杀了 。
为什么要杀呢 。
三书的说法不一 。
《魏书》的说法是:“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
”《世语》的说法是:“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
”孙盛《杂记》的说法是:“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
”看来,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杀人动机 。
按照《魏书》的说法,是正当防卫,或者防卫过当 。
按照《世语》和孙盛《杂记》的说法,则是因疑心太重而误杀 。
《魏书》是比较维护曹操的,我们姑且不论,就看后两种说法 。
后两种说法中,孙盛《杂记》的说法又更具体 。
一是曹操听见了些声音(闻其食器声),二是曹操杀人以后说了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
”所谓“食器声”,应该不是洗锅碗的声音,是磨刀子的声音 。
曹操这才疑心,才杀人 。
杀了以后,才发现人家是准备杀猪宰羊款待自己,误杀了好人,这才会“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
凄怆(音创chuang),就是凄惨、很悲伤的,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一个辩护 。
当然,这种辩护并不能洗刷他的罪过 。
但能够“凄怆”,总算还没有“丧尽天良” 。
然而《三国演义》的改动就大了 。
“凄怆”的心情没有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这又有什么区别呢?前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宁肯我对不起别人,不能别人对不起我 。
这里说的“人”(别人),是特指的,就是吕伯奢一家,是“个别人” 。
后一句话说的,则是普天之下的人,是“所有人” 。
这个范围就大不一样 。
虽然都是恶,但恶的程度不同,分量不一 。
这是第一点 。
第二点,曹操当时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 。
意思是虽然我错杀了人家,对不起人家,但现在也没有办法 。
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 。
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心在里面 。
但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变成一贯如此,变成理直气壮了 。